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听《牛津第三帝国史》

已有 1077 次阅读 2024-5-21 22:59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牛津第三帝国史》为“牛津欧洲史”系列中的一部,主编格拉特利(Robert Gellately)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冠名历史教授,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任上曾到牛津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他的学术成名作似乎是Backing Hitler: Consent and Coercion in Nazi Germany, 1933-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而首部专著是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Despair: Shopkeepers in German Politics, 1890-1914 (London, 1974)。另外两部专著也有广泛影响,Lenin, Stalin and Hitler: The Age of Social Catastroph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and London, Jonathan Cape, 2007)Stalin’s Curse: Battling for Communism in War and Cold Wa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牛津第三帝国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2018年出版,由多位专家分章撰写。用1.25倍速听,听了3遍。推测是机器播音,同音字错误比较多。

 

所谓“第三帝国”指1933年至1945年间的纳粹德国,德意志帝国或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自认为他治下的德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威廉一世和俾斯麦重新统一德国而成“德意志帝国(1871-1918)”后的第三帝国。

 

全书共分10章。第一章第三帝国的史前史,魏玛共和国与国家社会主义的崛起,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矛盾情绪和文化焦虑转变为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新激进民族主义愿景。第二章是第三帝国的建国大业,纳粹“夺权”,这个过程最初其实是在左翼力量威胁下保守派与纳粹的合作与博弈,由于总统兴登堡的病情,以及希特勒以果断处决了长期支持他的冲锋队领导人向保守派妥协,才最终大权在握。第三章是帝国的制度和文化建设,选举、公民投票与节日,营造“人民共同体”的气氛,炮制元首神话,赢得德国人民的明确和坚定支持,纳粹政权的自信不断增强,尚存的反对派无能为力。第四章分析建筑与艺术,两者在第三帝国变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不仅有对反对纳粹的艺术家的镇压,也有纳粹艺术家之间的激烈竞争。第五章分析摄影和电影,更为现代的艺术,纳粹势力崛起恰逢摄影和电影快速发展,纳粹影像进一步改变德国人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第六章研究经济,纳粹当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最终还是由于物质匮乏遭到惨败。第七章是大屠杀,反犹主义是欧洲历史上的传统,在第三帝国达到极端,现在大屠杀被认为是20世纪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第八章战争与帝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占领区人民的生活。第九章家庭阵线描述战争中的前方与后方,最初的胜利被僵持以及随后的逆转所取代,前方后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但多数民众仍相信纳粹,直到盟军逼近莱茵河,纳粹各级头目乘着被征用的汽车撤离而其他所谓“人民共同体”成员只能徒步逃亡时,幻想才开始破灭。第十章衰落和溃败讲战争发展的大势,尽管德国人万众一心,后来大龄青少年都走上战场,但最终还是战败。

 

虽然上述各章出自不同专家之手,总体上该书还是聚焦了4个主题。其一,希特勒的角色,是具有超凡魅力的民族领袖,德国人对他的忠诚跨越了传统的宗教、阶级和政治界限。其二,用公民投票和选举向全世界表明纳粹政权受到德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其三,所营造的“人民共同体”愿景被多数德国人接受和向往,多数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感受到社会更平等。其四,战争与帝国,包括大屠杀。

 

该书似乎告诉读者,纳粹确实是德国人民的选择。希特勒固然罪大恶极,但第三帝国在德国出现有着必然性。直到最后,德国社会仍保持团结,完全是被外来力量击败。“战争的结束,与其说是德国自毁的结果,不如说是世界上得以留存的大国们的决心和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为了终结第三帝国并摧毁其形成思想,毅然决然地与之战斗,付出了鲜血及经济上的沉重代价”全书以这段话结束。

 

回首历史,颇多感慨。破坏现行秩序和平衡的新势力,崛起时风兴云蒸,“气吞万里如虎”。败落时万劫不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重温第三帝国历史多少有些现实意义。面对第三帝国兴起的滔天巨浪,幸好还有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盎格鲁-撒克逊人及其后裔,跨海平魔,把大陆欧洲从自诩罗马帝国后裔的钢铁洪流中解救出来。当然,这也是以最有效的方式保护了自己。哪怕战场在千里之外,反侵略,保和平,就是保家乡。道义与利益并非总背道相驰,在很多情形道义其实就是长远的利益。虽然“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但道义既行,功利必至。这或许是pragmatism的核心洞见。

 

“牛津欧洲史”系列能找到音频资源的都听了。同系列出汉译本的还有“十字军”东征的历史,现在找不到资源。接下来重听全本的《柳如是别传》。

 

 

听书系列博文

 

听书

 

青年中年老年--听古希腊古罗马史诗随感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光芒万丈长—听七部社科类名著随感

 

听《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听《元白诗笺证稿》

 

听《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听《柳如是别传》

 

听《六神磊磊读金庸》

 

蜂围蝶阵乱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师母》

 

重听《元白诗笺证稿》

 

听《诗经译注》

 

重听《诗经译注》

 

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

 

试听《楚辞》

 

三听《诗经译注》

 

听《罗马帝国衰亡史》之换主播

 

初听《罗马帝国衰亡史》

 

再听《罗马帝国衰亡史》

 

三听《罗马帝国衰亡史》

 

听《牛津英国史》

 

听《牛津古希腊史》

 

听《牛津古罗马史》

 

听《牛津法国大革命史》

 

听《高卢/法国历史》

 

听《玩笑》

 

重听三部意大利经典的解说

 

听《生活在别处》

 

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听《日本史》

 

初听《艺术的故事》

 

听《欧洲史》

 

听《女儿经》和《蓝屋》

 

听《牛津史前欧洲史》

 

初听《柳如是别传》全本

 

听《澳大利亚简史》

 

听《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

 

听《牛津拜占庭史》

 

听《牛津中世纪欧洲史》

 

听《牛津维金海盗史》

 

听《牛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435064.html

上一篇:遇见梵高•动态
下一篇:天津大光明桥
收藏 IP: 120.204.117.*| 热度|

3 王安良 郑永军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