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理想的人才成长工作环境与管理体系 精选

已有 6107 次阅读 2021-11-19 17: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是一个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与管理战略引导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有助于人才发展的单位,人才在其中一定会觉得阳光通透,像一群茁壮生长的树,相互不内卷,不相互竞争养分,而是可以向外充分吸收阳光。同时,作为一片树林,形成一个内外循环的健康生态体系,大家和谐发展。

和树林很像,大学里人才扎堆聚集,形成人才战略高地和蓄水池。如何让这些人才充分发展,同时还能迭代翻新,吸引更高水平的人才,以下的一些基本原则值得思考:

首先要人才分类,人尽其才。一个有机体由多个器官组成,每一个器官都很重要。在一般场合提及大学人才,我们会立即想到那些著名的教授。其实,人才分很多类,包括教授、行政管理、实验员、教学名师、思政人才等等。做好人才分类,有助于各层面相互支撑。即使是教授,还可以分为研究教学型、教学型、科研型、产学研型等等。对于研究教授,还可以会进一步细分。第一类与PI团队紧密合作,成为团队一员,为了一个大的科研目标与PI一起发展。第二类是科研能力特别强,且有能力独自申请项目养活自己团队的人才。他们可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不用教书,并不依附于其他PI团队。

对待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明确其工作内涵。这个思路和相互支撑的原理是一致的。这就像一个排球队,大家也要有补位思想,每个队员的角色不同,才能形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全队都是主攻手,并不能保证争取胜利。我曾经真有这样的想法,要是足球队里都是前锋,那射门会如砍瓜切菜一样容易。事实证明,球员都是前锋这个思路成就不了足球队的辉煌。

其次,要明确人才上升通道。这一点对于激励大家的活力,保持欣欣向荣的工作风气至关重要。在一个单位中,人才的能力与分类确实会有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顶尖的那几个战略型科学家和领导者。但是,大部分人会在自己的路线上,向前面的驿站进发。有目标的日子是快乐的,而失去目标,或者干脆没有目标,这样的生活会像驴拉磨,一圈一圈转,不知尽头在哪里。如果还有些上进心,痛苦就会随之而来。如果看到身边或者熟知的朋友都在积累经验,而自己没有提升或者没有明确的提升动力,会感觉到恐慌。

第三,要有持续学习的环境、理念与机会。学无止境。对于学校的人才队伍,保持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效果,是让人力资源增值的最佳途径。只要还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动力,一个人就会充满信心,心态也会相对稳健,工作热情也会持续高昂。

对于教授群体,自我学习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层管理部门的职工,情形未必如此。因此,让一个部门成为学习型的部门,对于部门的文化和能力建设都很重要。这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比如加强部门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定期讨论各自岗位的心得等。无论是网络课程,还是邀请学者来访讲课,都是持续学习的好方法。同时,部门要注重提供职工的再教育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能力提升,知识体系扩展,职工才能胜任更高级的工作。通过系统的相互学习,会让部门凝聚战斗力,相互配合力度也会加强。

第四,要有良好的生活保障体系。这背后折射的是单位对人才的关心与爱护。把后勤做好,人才才能安心工作。当然这就需要单位能够提供充足的资源,至少有能力从社会吸收更多的资源。对于一所新兴的大学,在人才保障方面往往会考虑不周。很多大事情都来不及做,有时候会无暇仔细的人才保障。生活保障体系包含方方面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配偶与子女的保障往往决定一个人才的去留。此外,对于一些人才的特殊需求,在合理范围内,也需要去考虑。但是,对于大学来说,也不能做到事无巨细,公私是要分明。属于人才的私生活和家庭个性需求,就不要利用公家资源去满足。就如同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一样,向地球攫取资源要适量,不能过度。

第五,要有公平完备的管理体系。公平是知识分子内心追求的理想境界,管理者需要注意营造尽量公平的管理体系。每个政策的出台,需要仔细斟酌,因为政策的背后一定会涉及大家的利益。在政府、大学、院系、个人之间都存在很多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如何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始终是需要思考的难题。

第六,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人才既然要分类管理,其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要分类,不能一刀切。或者一个政策制定后,不及时调整,造成环境变化,而政策成为掣肘。人尽其才,相互配合,考核人才的时候就要用全方位的工作量和绩效,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指标来进行替代。这样会以偏带全,往往会打击人才的积极性。比如,有的人才在自己人才类别之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考核的时候只考核本职工作,完全忽略其他贡献,没有一点灵活性,就会造成重大打击。对于理科、工科、文科、PI教授、研究序列等等,在分类考核的基础上,需要一点重叠性。比如,文科教授也可以做量化研究,理工教授也可以写文科论文。如果哪个大学能够在几类人才之间搭起一定的思维交换桥梁,这个大学一定是精神丰满,思维活跃,有前途的大学。

以上的思考肯定不是全部,这样的单子还可以一致罗列下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能让人才向一棵树一样,在阳光下吸取所需营养,茁壮成长成参天大树。只要环境和谐,即使偶尔会有风吹草动,大树也会摇晃,但是都能及时回归正轨。管理者所做的就是要营造这样的环境,提供所需的营养。

我自己就很期待这样的环境,舒心地学习、科研、生活,并充满向往。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13140.html

上一篇:缘起于善
下一篇:大学及公司管理与人才特征迥异

16 晏成和 黄永义 曹俊兴 李康 冯兆东 张俊鹏 李东风 钟定胜 王安良 李燕祥 周健 蒋国华 罗春元 牛丕业 胡新露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