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娟
远古,那一轮明月
2021-9-18 10:14
阅读:2147

中秋节脚步临近,心中的明月早已经升起了。

作为《古地理学报》的编辑,整天琢磨的是古地理,是相对遥远时期的地球表面及地下岩层的演变与海陆变迁。研究古地理的我,今天突发奇想,想到远古的那轮明月。

明月,远古有多远?

远古,那一轮对明月,会是怎样的皎洁?

什么时间开始,地球上的生命就可以看到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了呢?

月球是如何产生的,怎么就围绕着地球转了呢?

看似白痴的问题,迫使我去网上搜索资料,以弥补自己知识的缺憾。

地球与月球2.jpg

(照片来自网上,若涉及版权,即可删除,此处作为科普应用)


查阅资料后就可以知道,原来月球的产生还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可谓是莫衷一是。对月球的起源,历史上大致有三大派:分裂说,俘获说,同源说。而后期则在各种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结果而新形成了“大碰撞说”。


“大碰撞说”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太阳系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2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由碰撞体的幔组成。受到巨大撞击的地球,绝大部分也是地幔和地壳物质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 h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几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个环,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这个版本被普遍认可。

这个模型清晰地解释了,月球的平均成分与地球的平均成分相比较,月球相对贫铁、贫挥发分,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具有地球和月球“基因”对比特征的某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如氧、铬、钛、铁、钨、硅等的同位素组成,月球与地球的测定值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表明月球是地球的“女儿”。45亿年来,地球一直携带着自己的女儿在身边,而月球也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母亲,共同经历了45亿年漫长而荒古的年代。

地球与月球6.jpg

(照片来自网上,若涉及版权,即可删除,此处作为科普应用)


知道了月球的诞生与地球相伴,当然就会早于地球上的生命诞生,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之日起,就可以望见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了。当然,月球对地球的贡献,可能并不是美景那么简单了,有着更加深层与实际的意义。


地球与月球互相绕着对方转,两个天体绕着地表以下1600km处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月球诞生,为地球增加了很多的新事物。

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其特殊引力吸引着地球上的水,同其共同运动,形成了潮汐。潮汐为地球早期水生生物,走向陆地,帮了很大的忙。

地球很久很久以前,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水的沸点与凝点之间,不宜人类居住。然而月球其特殊影响,对地球海水的引力减慢了地球自转,使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趋向合理,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四季,减小了温度差,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地球与月球4.jpg

(照片来自网上,若涉及版权,即可删除,此处作为科普应用)


从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来看,月球对人类的贡献还真是不小呢,不仅促进了地球早期生物的诞生,还有助于我们宝贵的一年四季的划分呢。难怪,人类把一切美好与思念都寄托于那轮明月了。无论是故乡也好,相思也吧,都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那缕情怀。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关于明月的描述实在是太多了,可能没有哪个实物可以与“月亮”相提并论。关于月亮的诗词,更是诗词中的明珠,照耀着人类灿烂的文明史。这里应景,摘录几首故人的诗词: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远古,那一轮明月,陪伴地球走过了45亿年。

远古,那一轮明月,生生不息清辉长存。

远古,那一轮明月,美好与人类相伴到永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秀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111187-130469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