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给美国能源部评审项目 精选

已有 13014 次阅读 2017-5-9 11:24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同行评审项目是全球学术界的一个公认做法。核心就是公平和诚信。今年227日收到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植物系统设计(BiologicalDesign)项目的专家评审邀请,请我做该项目的评审专家,424-25日到华盛顿DC去现场评审。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接受这个邀请。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评审,一般要自己主审2-3个项目,做副审的一般3-5个。这是要花很多时间的“大活”。虽然这确实是个荣誉,说明你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我自己也做一部分这样的研究,但毕竟评审这个大项目的课题,不是马马虎虎就能了事的。该项目五年前已有一次,资助的量很大,一个项目都在1-2千万美元(这在美国的能源部、农业部、NSFC算是很大的了,即使NIH也算是很大的项目!),相当于中国科技部的重大项目。项目需要采用系统生物学、合成、工程设计、计算模拟的手段去“设计”生物能源植物。但这几年由于忙于杂志,学术方面有些落后了。几年不用功,就会掉队。但邀请我的项目主管说,并不指望每个人对每个方面都很精通,大家一起讨论,就可以了。所以我就接受了邀请。由于避嫌,我给分配了主审三个,副审五个项目,对不必避嫌的项目也可提出意见。我从416号回到美国就开始看这些项目书,每一个项目都是100多页。几乎整整花了我8天时间!一直到评审前一晚还在看。在会议前,都要提交一个评语。评审会上,拿出来讨论。因为评审要到会上讨论,必须要认真和客观,不带偏见。差太多,是要被笑话的。

虽然说起来和国内项目评审“形式”上差不多,但差别是具体。至少从我自己来说,1)虽然2月份我就知道我要评审的项目,也知道整个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但没有去做任何通风报信,评审完了仍然都保密。2)虽然我也有朋友的项目在内,我也不会帮他们去打听分数。我也没有被问评审人问及某某人的项目被打了多少分。大家都很遵守这一职业底线,有这个诚信。项目评审中,我有5个项目要回避,其中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另一个申请人和我有合作,另外三个我为啥要回避,我都不知道,说不定是共同申请人和我合作过,共同发表过文章。当然我也不会去问,只要回避就好了。

虽然评审专家的背景相差还挺大,但评审和打分时,大家的分竟然大部分都差不多,至少在大类(优秀,良好,一般和很差)上都差不多,说明好的项目大家都能“识别”出来。我所评的8个项目和其他两个人的分基本都在一分(10分为满分)。好的项目都具有至少以下四点。一是研究的课题重要性大,但近些年突破不大,申请人提出新颖的研究方向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一点和国内差很多!这也是这个能源部项目的核心。二是项目的整体性融合,不是几个亚课题的冷菜拼盘,而是要“东北乱炖”式的研究,真正的“集成”。这一点也和国内的项目有巨大差别!三是团队有好的研究基础,团队成员研究领域互补。怎样看团队的产出,还是看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不论国内如何骂影响因子,在这里评审能源部的项目,没有点像样的论文,想申请这样的项目,没门!虽不是唯一的标准,至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标准。四是经费要求要合理。因为这个项目经费大,有些人就组织了庞大的团队,凑合了一个大项目,都想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肯定是梦想。有一个人一个人就要了1/5的总项目经费,这些项目自然给“毙了”。

细看了8个项目,讨论了40多个项目,对这个领域的前沿有了很好的了解,也给自己这几年的“落伍”恶补了一下。觉得自己这几年的研究方向还是对的,只是有影响的进展太少了。估计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写个这样的项目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因为RoIreturn on investment)太低了。这个能源部的大项目,在第一轮预投中被拒掉约30-40%,我们评审的40多个项目估计最多会资助3-4个,也就是说只有大约8%的资助率,但要写这样一个项目,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是写不出来的。这就是美国现在科学界的现状。无处不悲观!看来后面这四年是没有多大指望了。不过,再过几年,我也该考虑退休了。

程宗明 2017426日初稿,58日完稿。LouisvilleTN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53899.html

上一篇:审稿人威胁投稿人必须用某人做语言润色,否则拒稿
下一篇:Horticulture Research获首个影响因子3.6,园艺类期刊中排名第二

17 吴斌 周健 黄仁勇 武夷山 魏焱明 陈智文 冯永春 汤茂林 李学宽 蔡小宁 高友鹤 黄育和 徐绍辉 陈冬生 brns xlsd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