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原创的运气,跟风中的超越和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

已有 4477 次阅读 2014-2-11 07:24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最近一直在跟踪科学网上的有关“铁鸡”的博文。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奖,一个是关于原创,但两者又是相连的。我对超导是一窍不通,“十敲”或“百撬”也不通,没有太多资格说三道四,但还是看出些名堂。这里我不想说这个奖和它相关的原创性质疑(有人希望到此为止),从博文中想到两点,想把它和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联系起来。也许是老生常谈。

 

一是原创的运气。Hosono的铁基超导发现是偶然的。但关键是Hosono没有让这个重大发现的机遇溜走。这是我们,特别是年轻学生、博后和老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人说是运气,我不完全同意。我觉得要逮住这样难得的机遇,不仅需要有很深的学术功底,也需要有慧眼!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态度。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把住机遇了吗?是深入研究还是作为一个“实验误差”或“实验错误”把它放掉?你把这个结果告诉你导师了吗?如果你是导师,你是如何判断和决策的呢?是深入研究?还是也作为一个“实验误差”或“实验错误”把它放掉呢?或是对你的学生说:“你也能有这样的发现?你能比我还聪明?”-很多导师都会这么认为。我现在就有学生在“不经意”中发现一些可能有“高价值”的东西,我们也在做些验证,也许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绝大多数可能是这样),也许是新东西(机会很小),但至少不应该不去问为什么,就放掉。结果会怎样?过半年就会知道了。失望的可能性很大, 但这个求真的过程很兴奋!

 

二是跟风中的超越。没有做科研的人一开始就会原创。研究生都是从跟风开始的。我们也是从跟风过来的。关键是在跟风中如何去发掘“原创”和如何去超越。我以前有个博后,是国际名校毕业的。来我实验室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专家是如何如何说的”。我对他说:“专家怎么说很重要,但我更想知道他们的研究中还能发掘什么,还能怎么提高”。后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和我一起发了我们当时最好的文章。自认为对前人提出的理论做了些修正。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个结果,投了SNPNAS等都没中。也许是狂妄,但其中的创新过程还是很有乐趣的。一年后,他基本不再提那句话了。我对他说:“你可以有你的实验室了。你不再需要我指导了”,因为你能独立思考和批评性地看文献了。这位博后现在在做植物合成生物学。我已自叹不如他了--但很开心!接下来的一个博后从国内来。也是先做一个跟风题目。有一次做的结果和已发表的有些不吻合。她向我汇报说“她的结果‘不对’”。我说,“第一,不是不吻合,就是你不对,你需要证明自己不对;第二,我对‘不对’的结果更感兴趣,因为从‘不对的结果’中才能发现新东西”。她说国内很多学生这时都会“调整”自己的数据使之和已发表的“吻合”。我想:那创新从哪儿来啊?又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呢?那不就永远“跟风”了?何来“超越”呢?我要求她以批判的和怀疑的眼光看每一篇已发表的论文。当你有了这个习惯后,我说你就可以指导研究生了。第三年她做出的一个成果申请了专利,去年刚批,并被世界前几名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转让试验了。最近的一个博后也是从跟风开始,但证明日本科学家在PNAS上发的一篇文章有很多不对之处。但我们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就发了一篇三点几的文章。所以跟风中也会有好的机遇的,但有时也是很难把握的。

 

我对实验室的年轻老师、博后和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1)告诉我真实的结果,对异常的结果要分析证实是否可靠,然后再定, 2)不要迷信大牌人物,更不要迷信大牌学术杂志,3)在做学问时,你和我是平等的。做科研,就是求新、证实和再求新、再证实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好奇”的心态,总是要问对吗?怎么好像不对啊?怀着这样的心境去做实验,才会从“偶然”中获得“重大发现”(原创和改进)。当然,最重要的是,怀着这种心境去做科学,从中才会得到“乐趣”。正所谓:”Such is science, such is life”

 

祝大家遇到并逮住原创的偶然机遇,也在跟风中和跟风后超越。

 

程宗明,2014210  Knoxville TN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0979-766451.html

上一篇:随我的同事去做技术推广--自感惭愧
下一篇:申请各项奖项:建议由“自己申报”改成“他人推荐”

21 戴德昌 陈楷翰 罗德海 孙根年 王荣林 郑小康 朱志敏 陈儒军 文小刚 翟自洋 王善勇 褚昭明 曹聪 韦玉程 JIANHUN ybtr3929 ddsers Veteran11 longshan2014 liyouxi tud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