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学术论文的无端署名导致贡献的稀释效应和不计量效应 精选

已有 7982 次阅读 2014-6-5 21:48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上篇博文中提到论文署名的“偶尔”负面效应。当你署名的论文被撤稿时,特别是被视为造假论文时,对作者的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时是毁灭性的。之所以说是“偶尔”,因为这并不常见。下面说说很常见的(“烂”)署名造成的负面效应。

去年在实验室招人时,面试了一位博士,发了一篇行业内高水平的论文。不过我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作者。他回答说,有一些作者是自己“送”的人情,美其名曰“谁没有帮忙种个苗,提取过DNA啊?” 所以有些师弟师妹的名字就加进去了。有一些是被求情的,“师兄,你发那么好的论文,把我的名字也加进去吧,反正也不影响你”。拗不过,也就加了。但我一开始想,这么多作者,你虽然是第一作者,但把其他作者的贡献分出去,第一作者似乎并没有做多大的贡献。我给它取个名字,叫“贡献稀释效应”。所以,不劳者,应不获,或者,老多少,得多少。做出“显著”(虽然大家的认识可能不同)贡献的,才能作为作者之一。没有“显著”贡献的,但做了些事的,应该在致谢中鸣谢。这样对所有作者都会是公平的!

可能由于“烂”署名,现在考核时,对论文,多(不一定是“都”)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就对真正做出贡献的,特别是“较大”贡献的,但不是第一作者的作者不公平。不仅如此,延伸出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要参与他/她的大研究?我排不到第一,对我由什么好处?” 所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对合作,做大项目研究是极其有害的。我认为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过度”署名导致的。这就是考核时的“不计量效应”。

所以,无论作为实验室导师,小老师,还是,学生和合作者,都要认真对待署名,该署的署,不该的就不署--当然说要比做容易的多。作为作者,你要捍卫你的成果(你做了“显著贡献”),不要让别人采了你的果实,也不要随便送人情。对于没有做出“显著贡献”的,应该自觉地不要求署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许慢慢的,考核时,对所有作者都会得到应该得到的计量。这样,才能鼓励公平公正,鼓励合作,科学界才能出大成果。

程宗明,201465日,于南京。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0979-800777.html

上一篇:小保方撤回两篇《自然》论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下一篇:是“叶落归根”还是“落地生根”?

31 郭向云 吕喆 刘克 蔡小宁 梅钢 曹聪 刘安金 孙学军 唐凌峰 余党会 喻海良 温世正 吕鹏辉 洪源 徐晓 冯龙 彭波 蒋迅 赵美娣 李天成 汪晓军 李阔 吴明火 梁建华 文克玲 薛宇 刘淼 付福友 chtang ZhongshanRR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