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z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czeng

博文

[转载]有声读物 | 逛书店

已有 1732 次阅读 2021-5-28 09:3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古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我爱书,也算是一个书痴。读书前,必洗手。记得读大学期间,学校里时常有旧书销售。偶然掏得几本旧书,如获至宝。那时经济拮据,如果碰到好书,即使少吃一顿饭,也是要买的。在企业工作期间,自费订阅专业期刊,还购买过刊,年底装订成册。在沈阳期间,有同学出国扔书,我则捡起,视为至宝。在重庆期间,遇到书店展销打折活动,则会成套购买。2000年去沈阳读博士,带了三大纸箱专业书。十多年前从重庆搬家来青岛,最昂贵的家当恐怕就是几十箱书。

  我生活过的城市里书店都有我的足迹。新华书店足迹最多,偶尔也有街边小店。在岳阳期间,小店主人热情地推荐南怀瑾大师的系列著作。在重庆工作出差期间,曾去过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书城,在书城里偶然遇见以前岳阳工作的同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期间,我最喜欢周末校园内小书摊,可以购买到国外丰富外文学习资料,这种欣喜的体念是从所未有的。在德国期间,特地寻找书店,去过汉堡一处书店几次。甚至各处旅游景点,购买有关书籍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机场书店也是我喜欢去的地方,品味比较高,经常掏得些好的闲书。去年在青岛流亭机场书店,用飞行旅程积分购买了一批书籍,请店长安排快递寄回家。

  今年“5.1”却是非常期待去闲逛位于香港中路的青岛新华书城。以往每年至少去两趟,最近两年还没有去过。我一直牵挂着这家书店,真心希望疫情防控期间书店能活下来。我不喜欢网上买书,因为缺乏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实体书店买书,如同品尝珍馐美食,氤氲之气立马刺激味蕾;如同进入庙宇殿堂,梵音不绝让你神情肃然。你将浸淫于一种静谧的氛围。嘘!好似生怕吵醒睡着的婴儿。听听悠扬的音乐,摸摸扉页的粗糙,闻闻散发的墨香,看看精致的插图。

  我很期待,疫情后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高品质书籍出版。除了材料类专著,也希望看到艺术类作品。

  从黄岛来到香港中路书城路途,有些堵车,正午12点赶到。计划在下午3:00高峰期返回黄岛。今天看书是不能尽兴了。先奔上二楼,主营艺术、科普、音乐类图书。在此遇到了不少精品图书。通向洗手间通道附近的独立立柜四周有精装的博物馆系列图书,如《故宫博物院藏精品·铜镜》、《伦敦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有《非洲艺术史》也吸引着我。这些大部头都是铜版纸印刷,重量不轻,价格不菲。服务员热情帮助送到一楼收款台。

  后转向科普类图书,首先被一套译著《万物该数学》吸引。大致翻阅了一下,感觉这是一套充满历史感和科学价值的高水平科普著作:《黄金比例·用数学打造完美》、《感官的盛宴·数学之眼看艺术》、《数学星期·人类文明与数字》、《π的秘密·关于圆的一切》,均具有收藏价值。《丈量世界·时间、空间与数学》则来不及细看。可惜全套8本,缺少3本。前两本应是我最喜欢的,其内容涉及我正在思考的一些内容,可为我准备撰写的科普著作提供素材。

  这套全书科学而严谨地诠释了数学与艺术的关系。书中写道:“数学,用更高级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如果人类文明是一片夜空,艺术就是点缀夜空的繁星,数学则是夜空中时隐时现的云彩。艺术和数学相伴相生,互有裨益,数学不仅能诠释艺术,也能创造新的艺术。经过漫长的岁月,精通数学的艺术家和艺术造诣不凡的数学家,用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快速移步到相邻区,欣喜地发现更多艺术类作品。《生物的艺术形态》是一本译著,全书几乎都是精细的生物手绘插图。原著作者是德国恩斯特·海克尔(1834-1919)。他是动物学家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有力推动者。海克尔是科学与艺术双馨的科学家,既是科学家中的艺术家,又是艺术家中的科学家。他特别注意到生物学的对称美,特别执着于水母、菊石和硅藻等生物体所拥有的完美对称性。其中,一种名为安娜·塞丝霞水母是以其最后一任妻子的名字命名的。

  其实,我最喜欢的一本著作则是《发现昆虫之美》。此书是一本由中国昆虫学会编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惊叹于该书的摄影图片的专业性和配图文字的科学性与诗意,体现了很高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例如,有关紫灰蝶,在一辆银灰色汽车的侧面,一只小鸟留下一堆鸟屎。却招来两只紫灰蝶,它们的巧遇引发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也留下了美丽的倩影:“好像命中注定,一句好像在哪见过你,说来俗气,闹嚷的市区,按着我们翅羽震颤的频率呼吸,冰冷冷的金属,也瞬间化作青海湖的水波粼粼”。这部著作配图精美、配文美妙,给科普工作带来一股清风。这应是我国科学家编写的少数极品科普著作。

  时间悄悄地流逝。转眼到了下午2:30,急匆匆冲向通往负一楼的电梯。昏暗的灯光下,人影依稀。负一楼原来的格局已经被破坏,约四分之一的区域被围起来。在靠墙的一角,技术类书籍空空如也,犹如被洗劫一般。材料类书籍似乎无影无踪。此情此景,令人有些失落、伤感和无奈。

  希望学者们、教授们肩负起时代的责任,静心整理那汗牛充栋的论文和数据,细心构建全新的科学体系,抽空撰写科普著作。多读书、多买书、多写书,为我国知识殿堂建设添砖增瓦。


链接:家在黄岛 有声读物|逛书店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4283-1288553.html

上一篇:课题组镁合金综述论文(2001-2021)
下一篇:[转载]材料学院组织师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腐蚀与防护大会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