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请不要成为我这样的学术loser

已有 15462 次阅读 2018-9-26 18:13 |个人分类:笑侃科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玩一次标题党,因为我发现我们的正能量太多太多了,压抑了大家想读关于loser故事的本能。我发现科学网上负能量东西点击率远超正能量的。

这是今年7月我们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我给新进教师培训做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涯发展”专题讲座的内容,当时很多学生想去听,可教师发展中心的那个地方坐不下,他们没能去成。因此我一直想记录下来,让更多人通过了解我的loser历程而快乐。

实际讲稿跟这个有部分出入,因为只要码字,就一定有自由发挥的。

我接到教师发展中心邀请电话时候第一句就是问他们,你们是要想我去讲怎样当科研loser的吧?他们当然不会说是。但人贵有自知之明。他们的邀请挺让我感动的,因为按照传统,我真的上不了台面。我入校那年我记得就是请了一个大牛,我使劲回忆他讲了什么,笼统的印象是很多通往成功的tips,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我觉得好遥远,我一辈子都够不着,因此我除了膜拜的情感其它的一点都记不起来了。曾经我以为我会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英语老师,因为我真的没有语言天分,但站讲台十多年,我发现大部分都是没有天分的学生,他们还蛮喜欢我的课堂,因为我很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挣扎,我的共情能力比很多有天分的老师强。因此我也决定我跟大家分享我这些年走过的弯路和眼里含着的泪水,我深信他们在别处可以得到很多成功学的指导。

讲的那天我PPT第一页的主题是“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涯发展”,本来想等他们照完相就切换到“不要成为我这样的学术loser”,结果他们没照相,浪费我的一本正经。主持人介绍了我入选了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似乎我不是loser,肯定有人觉得我矫情,甚至虚伪。但我开篇就跟大家讲了,loser于公于私我都是名副其实。于公,在这个数论文数的年代,我那少得可怜的数字实在是不敢摆上桌面,在这个networking的年代,我也好像没有什么盟友,有啥学术活动也不会有人想起我,简直就是lose得不能再low了。于私,我向来对各种头衔称号不感冒,那个千百十申请的初衷其实是口水那每个月八百块的补助,最终入选我诚惶诚恐,知道运气成分很大,比如它的申报资格之一必须有指导学生省级以上赛事获奖,这对于理工科来说不难,对文科来说很多科研成果好的是基本不大可能有这个条件的,我当年恰巧有指导教学大赛获奖的经历而已。当然最终我这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能通过几轮的评审和投票出来,让当年迷茫的我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些信任。我觉得我败得一塌糊涂的是因为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曾经期待自己在毕业五年内在学术上有进步,能把我当年的不惑解开,然后这几年我并没有实现当年的预期,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失望和打击。我无法放弃自己的坚持,依据外在的东西来定义自己,所以外面的所有帽子和头衔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就跟我不会觉得发了一篇论文就有多了不起一样的自虐心态。

虽然是让我讲学术生涯发展,但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我分了教学、论文和项目三点来讲。


教学:安身立命之本

很多人觉得教学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除了利益驱动之外还应该有一些情怀,特别是我们这些受过科研训练的人更应该进课堂。我一直很享受课堂时间,但在博士毕业的那一年确实产生过逃离课堂的想法,因为曾经能记住几百名学生名字的我现我自己连前一个提问的学生的名字是什么都想不起来,那种打击让我完全无法面对。我想尽一切办法逃离教学,后来等我的论文后遗症结束了,我才又重拾我对教学的享受。我054月入职,当初因为不知道怎么上课,一口气听了四五十位同事的课,看他们怎么选择教学材料,怎么设计课堂任务,怎么提问等等,受益匪浅。此处插播一个久远的记忆,07年我就已经拿到学校的教学一等奖,也是学院推送学校参评十佳青年教师的两名代表之一,大家都很看好我,教学好,有科研支撑,只是当年的我觉得自己撑不起这么重的荣誉,三翻四次打电话求院长换其他同事上,被拒绝后给另外一名同事打电话让他好好填表上去。那个年代的我是多么的单纯,如今依旧纯。最终我没上,我心头落下一块大石头。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得知我没上的真正原因与我的那些折腾都没有任何关系,唏嘘的同时没有后悔我的单纯。那天我跟大家分享怎么去提高上课的技能,但我忘了分享我觉得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传递,而是育人(此处略去我想写的十万字)。我记得我是这样跟他们说为什么要认真对待教学,教育很重要的是被教育者所接触人的格局以及他们和这些人的关系,如果我们这些有着严格科研训练,有着海外教育体验,并且依然对生活抱着热情的老师不愿意进入课堂,跟年轻人分享我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是如何看世界的,那我们如何能期待社会有进步,有发展呢?


论文:自我寻找之路

我一直认为论文写作不是八股,不是I指数那么肤浅,它对我们的思考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就我个人而言,论文写作是我self-searching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我们太多导师没搞懂论文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就是使劲吹I指数,江湖就这么乱了。我很想从论文发展史写一下论文的意义和作用,正本清源,可是我莫有时间啊。在讲论文这块,我引用了我们科网红人贾帅有一次对我的教导的主要观点。

贾帅的核心点有四点:1)零敲碎打,积小胜为大胜;2)不要老想着CNS, 要务实;3)不问论文的高低,只问问题是否有趣;4)一旦脑子进入“问题”驱动式研究而不是论文导向式研究,思路就开阔了。这四点每一个都敲到点子上,每一个都曾经是我跳过的坑,我都打出来贴在办公室墙上了。

在讲论文这里我结合自己的血泪史,提到了时间管理。其实大家都知道论文属于重要不紧急,但我们总会不经意间因为它的不紧急性而降低它的重要性。我的各种完美主义强迫症让我在毕业以后被很多细节绊住,比如一个通知我会花不少时间去修改润色文字等,有人找我学搜文献我会一教就一个下午等,就这么在时间使用上把论文写作给放到了不重要的地位。我这几年深刻教训是一定要确保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写作,特别是文科,写作跟思考是同步的,只有通过持续的写作催生质的变化,实现自我突破。我当时提到我每天四点多起来码字,大家一片哗然,我没说为啥不是五点多,因为到了五点孩子进入浅睡眠状态,我任何动静都会被他喝止。


项目:服务社会之途

我一讲到项目,大家眼睛都亮了,觉得前面的都是废话,早该说项目了。为什么说项目是服务社会之途呢?很多人说项目破坏了我们的科研节操。是,但也不是。项目是怎么出来的?是市场化之后出来的,在政府不再无条件支持科学研究之后由市场需求产生的一个社会活动,项目的核心就是企业或政府掏钱让你解决问题的,问题可以高大上,也当然可以看起来毫无意义。只要牵涉到钱,就不可避免出现nasty的事情。如果你想要财主掏钱,那就得按财主要求做,这么一想就挺简单的。有人抱怨项目总是强调社会意义,没错,财主就是想让你解决问题(此处略去问题合适与否的讨论十万字)。可能因为我有点理工科背景,我总觉得任何研究都有应用的意义,看你有没有那个心思而已。其实项目强调社会意义本身没错,错的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太懒了,总是拿项目说事。很多我们看起来很无聊的问题,其实如果放到一个更宏观的环境下看,真的是有必要的(此处略去细节十万字)。

项目的几个核心点:1)不以中喜,不以落悲;2)不要带着受害者的心态来准备;3)小土豆弱无所依,你只能靠自己。

项目真的跟六合彩一样,运气色彩很浓。所以看到一些中了项目的马上就四处巡游传递经验,我真的想问,你得让他们先拜菩萨才能把运气传下去吧?虽然很多人抱怨项目不公平,但我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关系就靠本子拿的国家社科。不过即便是六合彩类似的游戏,本子也是要好好准备的,我原来写过一个为什么要好好写本子,就是对评审人的尊重。我想再糟糕的游戏,你对所有参与者发自内心的尊重都会让你有机会出来的,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归是向往美好的。其实就是try my best and leave the rest. 我觉得总体说来,我们是在变好。

项目书的写法我可以专门写本书,总结起来就是几个点:1)结构即意义,想明白每一部分结构对论证的意义;2)选题:国家需求和问题导向;3)文献:研究问题找的是否有学术价值;4)方法:可行性;5)创新性:落到实处。

总结的时候我用了某次看到杨振宁老先生提到的3PPerception, Persistence, Power.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是杨老先生提出来的,只是觉得高度概括了学术生涯发展的特征,深度、坚持和力量。我们做研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这就是深度。坚持不用说了,有时候我们很不屑一些资质平平的人却风生水起,其实做学术就跟刨坑,只要你坚持,时间久了自然坑就会深一点。Power主要是如何利用我们的训练和资源去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当然我不知道杨老开始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在这里用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我们对事情发声,改进某些机制,哪怕很小的一步,都是我们在利用我们的power to make the change we can.


最后我送了两句话给我的新同事们: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学者,就是在认清了学术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学术。


It‘s true that we have been leading a difficult life, for we need not only to be under various external pressures, but also to be in the face of internal perplexities. You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 warmth of life if someone gives you an understanding look during your bitter struggle. Even a mere glance would make you moved and inspired.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 Salinger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你感奋不已。

                                      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说,我希望大家的学术生涯一帆风顺,但其实这又是几乎不可能的。当你们将来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希望你们记得,在白云山脚,有一个loser能深深理解你们的挣扎。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9982-1137166.html

上一篇:台风天能不能开空调?
下一篇:为什么我的英文输入法双引号是""

60 黄仁勇 钟定胜 刘立 武夷山 程少堂 刘建彬 梁洪泽 孙学军 李志俊 李东风 李陶 李学宽 姬扬 张忆文 李毅伟 张勇斌 鲍海飞 郭战胜 曾泳春 何振峰 任国鹏 熊建华 刘锋 晏成和 康少付 程帅 杨正瓴 刘全慧 王林平 吴培煌 张天宇 谢力 司银松 王春艳 刘洋 雷宏江 李颖业 黄坚亮 强涛 王天烽 王晓明 王茂清 李永振 胡爱国 张能立 王安良 李承哲 李侠 熊玉兵 罗鸿幸 许宜平 张丽娜 简美鹏 柯云龙 文克玲 姚伟 赵凤光 liyou1983 zjzhaokeq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