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当科研遭遇上课:辛苦并满足着

已有 3933 次阅读 2014-4-2 22:29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已经好久没来码字了,因为最近实在忙得有点晕头转向了。

3月底回了一趟交大,时隔八年。樱花已开,可惜我都没能抽空到东西花园的樱花道上走一走,感受一下那些年落樱缤纷的浪漫。本来这趟西安行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华山行,跟闺蜜华山论学术,无奈闺蜜感冒,而我当日也咳嗽加重,那说走就走的气概就这么瞬间被病菌灭的无影无踪。

西安回来后就忙着改高考卷,忙碌一周之后便是回归上课。对于一个亟需专心将博士论文转成期刊论文的我来说,上课分散注意力所产生的危害简直就是致命性的。每天看到我那完不成的论文列表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哀伤,哀伤过后是幻想,要是我可以不用上课该多幸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拷问自己内心,发现我还蛮喜欢上课的。不知道是因为我年龄大了变宽容了还是因为我教学水平提高了,还是因为学生乖巧了,我发现这两年的学生比五年前的学生可爱多了,好教多了(估计我多年前的学生看到这句话有想扁我的冲动了哈)。

这个学期给二年级的学生上口译课,难度比较大的一门课,主要因为学生的语言基础打的不扎实。而且因为学生原来的大部分英语学习都集中在词汇记忆上,基本没有训练在句子和语篇层面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他们的口译做起来真是惨不忍睹。但既然跳到这个坑里,就得硬着头皮上。最头疼的就是他们的作业。每周让他们做一些口译练习,如果我都收他们的录音上来改,那我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但如果不改,不把他们课后的时间利用起来,那么学生这门课基本等于白上。口译课作业最简单的就是给学生一些对话或讲话录音和视频,让学生去听译,然后给一个参考答案,让他们自己对照。这样的口译作业能让学生增加些词汇量和提高对一些句型的熟悉程度,但对提高学习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个人比较推崇自我进步和同伴学习,就是通过反思自我提高和同学间互相学习,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周做口译练习后要写一个reflection,并且对需要对另外一个同学的作业和反思进行评论。

Reflection要紧扣课堂所学的技巧在他们自己使用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是笼统的某某技巧有用,需要用例子说清楚如何有用,或者那些技巧其实作用不大 ,作用不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reflection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自己寻找学习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准确定位学习问题而提高学习效率。刚开始学生的reflection都停留在非常笼统的层面,基本都是应付式,但慢慢通过课堂上讲解一些同学的reflection的优点及该如何改进后,学生们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个作业的目的和意义了。有的学生开始深入思考自己口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不少问题都是我下一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这种学生先自己认识到之后我再讲解的过程大大促进了他们对某个概念或某种技巧的理解和应用。每次看到一些反思做的好的学生,那种情不自禁的满足感不比发篇论文差。而对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论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某些问题或许不是他一个人面对的问题,而是大家都碰到的问题,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评论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评价别人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同学刚开始时候评论都是以“你做的比我好”开头。我跟学生说,你们这个评论开头非常到位地体现了我们中国学生的特色,就是生活在比较中,生活在别人的规矩和要求中,我要求你们去看别人的作业不是希望你们去比较你做得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差,而是希望你们去看你们同学的翻译有什么值得你们学习的,有什么处理得很好的地方,同时你也可以看你自己对那些文字的翻译处理得更恰当,你同学的反思里面提到了那些内容你自己在反思时候没有想到的,这个评论练习是让你们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自己的长处的,正因为这样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看着学生们频频点头,又情不自禁地满足了一把,我也太容易满足了。

每次当我看到学生在Blackboard上交的作业越来越朝我设想的方向走的时候,我就觉得看他们的作业再辛苦也值得。这些作业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准确定位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给某一个具体任务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就了结了。但一回到我的论文写作,那就是没有最辛苦,只有更辛苦!

[标题还是不满意,先将就着,回头想到合适再改。]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9982-781542.html

上一篇:霉掉了!
下一篇:不要当跑龙套跑得欢的人:公共场合讲话该知所进退

5 林中祥 彭真明 刘立 刘淼 陈桥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