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浩
各国都重视科研,为什么差距却很大? 精选
2021-10-24 15:17
阅读:19119

                          各国都重视科研,为什么差距却很大?

      各国都重视科研,都提倡支持科学研究。大环境没有什么差别,但结果却迥异。有的国家做出许许多多重大发现,有的国家却很少,为什么差距却如此之大?原因在微环境,微环境遭到破坏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国百万人中的顶端人才的比例差距不大。问题是有没有他们茁壮成长的微环境。大环境一样,微环境恶劣,人才就会被压制。微环境恶劣最大表现是武大郎开店。一个单位只要有一个武大郎,这个单位的科学研究几乎就完了。武大郎自己不会干事,但却会阻遏他人干事。一个人受到压制就会失去热情和创新,而创新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必须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发现的,必须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做出来的。微环境恶化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武大郎开店严重阻遏重大原创,即使少数研究人员有了重大原创的idea,武大郎不但不予支持,反而设置障碍刁难,甚至故意迫害,则无论大环境多么强调科学创新的重要性,都无济于事。科学研究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跟风,微环境恶化会导致跟风盛行,造成假大空:空喊口号,空唱高调,空说漂亮话,只做表面文章。

  大环境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微环境微环境塌陷,大环境再好也没用。外面春意盎然,冷库中却寸草难生。相反,外面寒冬腊月,温室内的鲜花照样盛开。

  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904年至1989年的85年间一共产生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鼎盛时期,“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学发现都来自卡文迪许实验室”。何以如此?微环境是其主要原因。卡文迪许实验室由麦克斯韦于1871年创立。麦克斯韦说:“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他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自此使用自制仪器形成了该实验室的优良科学传统。这与现在的一些实验室炫耀购买了多少外国大型设备有天壤之别。麦克斯韦主持多项研究:电磁波速度测量、电气常数精密测量、欧姆定律实验、光谱实验,这些研究都是站在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原创性实验,为后人研究开辟了道路。第三任是J.J.汤姆逊,领导实验室开展了如下实验:进行气体导电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进行正射线实验从而开辟同位素实验;对基本电荷进行测量,为油滴实验奠定了基础;发明云雾室为基本粒子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力工具。第四任主任是卢瑟福,他更是了不得:培养出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今全世界无出其右。这个微环境特色很鲜明:顶端科学假说原创性探索实验。

  我国最典型的例子是袁隆平。1968年,袁隆平下放到溆浦县低庄煤矿,他的两个得力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与尹华奇急忙向国家科委写信反映实情,经过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与湖南省农业厅的调查,下令将袁隆平从煤矿调出。当时的大环境非常恶劣,但微环境却非常优异。年复一年杂交实验均遭遇失败,袁隆平分析其原因是近缘杂交,其助手李必湖到处寻找远缘野生水稻,最后成功找到了野败。正是这种优良的微环境才使得袁隆平小组研究出了杂交水稻。顶级科学假说(杂交水稻),铁杆三人团,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没有这样的微环境,几乎可以肯定袁隆平大概率失败。

  科学研究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的,大多是某个人带领小组不懈努力,或某个时间偶然的发现。原始创新的突发灵感首先是从个体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一旦原创灵感产生并初步实验证实可行,接下来需要科研小组跟进研究,这是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微环境恶劣,会极大地遏制个性发展。一颗幼苗刚刚萌发就会被窒息,更不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科研优秀人才常有,而优良的微环境不常有,先优良微环境然后有优秀人才。"遏制个人创新"才是科学研究落后的关键!而“遏制个人创新”的原因是武大郎开店,微环境塌陷。一些国家出了很多诺贝尔奖,并不是他们的科学家有什么三头六臂,微环境优良而已。国家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更多的是科研微环境的竞争,改革微环境才是当务之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庆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092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