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兆东
对"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精选
2022-6-28 10:12
阅读:6410

对"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冯兆东(2022-06-28

 

一、       先从美国说起

20世纪被称为“美国世纪”。美国广播公司(简称“ABC”)归纳了三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公平和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第二.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第三.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不分离。这第三点:是美国诞生一流大学、且确保高等教育水平居高不下的基础。美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的本科教育没有特别之处。甚至,如杨振宁所言:美国的本科教育并不扎实。但是,美国人自己认为,他们的研究生教育很是成功。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不仅在学术地“熏陶”研究生,而且他们还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地“培养”研究生。熏陶: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课堂上课和实验技能训练。

 

继续说培养。美国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不仅仅靠的是一篇论文。例如,博士论文只占毕业所需学分的30-35个,其余的70-65个学分【大约20-25门课程】是靠正常上课获得的。也就是说,至少2/3的学分是通过参与预先设计好的“培养”程序获得的。进而,美国大学的“教授主导实验室”的模式、“教授必须上课”的模式、以及研究生有机会“通过选课去汲取不同教授学术优势”的模式等都让最新的研究过程与最新的教育过程紧密结合了。引用美国广播公司(ABC)1999年长篇报道的话: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成功在于,它不仅造就了众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训练宽泛),而且也造就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基础扎实)

 

二、       中国较好大学的情形

我得先坦诚:我不了解欧洲和日本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据说,他们的研究生的“课堂上课”组分不是被重视的(注:但他们似乎也涌现优秀学者)。我这里谈谈我在中国的比较好的大学里的经历。我还是拿博士培养作为例子。我认为:博士“必修课”和“选修课”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有的院系就连那些“不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也不认真去上。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这个学院或这个系的学术氛围还不错,如果博士生的生源还不错,如果博士生入学之前的背景与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差别不是很大,博士生的成长和潜力很可能达到“中国情形下的还算不错”。但也不是没有问题。问题是:这样的训练既算不上训练宽泛也算不上基础扎实

 

三、       中国一般大学的情形

我仍然拿博士培养作为例子。再次,博士“必修课”和“选修课”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有的院系就连那些“不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也不认真去上。一般情况下,学院或系的学术氛围不算理想:既没有频繁且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也缺乏能激发博士们科学研究热情的老师。再加上,博士生的生源很可能还不理想。还可能:博士生入学之前的背景与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形下,博士生的成长和潜力很难达到“中国情形下的还行”,更谈不上:训练宽泛和基础扎实啦

 

四、       几点建议

(1)加强研究生的“培养”组分(即增加“必修课”和“选修课”);

(2)即便是在那些一般大学里,如果一个学科有“博士点”,就一定得关注学术氛围的建造和提升;

(3)对那些“博士生入学之前的背景与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差别很大”的博士生们,一定得通过“鼓励/要求”他们去上本院和本系一些硕士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的办法,让他们补齐一些必要的知识。

(4)总之,博士毕业时,他们应该有一整套(是一整套)可以支持他们独立思考和继续研究的知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兆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1200905-13449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