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etPub论文编辑的企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tPubSCI

博文

由全球冠状病毒的爆发,想到科学家在信息传播中的责任

已有 2585 次阅读 2020-4-9 14: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术推广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已演变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截至202048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43万,累计死亡超过82,000例。无论在什么研究领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都会自发地想要为社区、国家甚至全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问题是,科学家有多大的责任与影响其社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性事件互动呢?因为关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都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所以很多领域的专业人员面对这个难题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好像科学家就应该“知道”何时做出何种反应。当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根据其研究领域、专业知识水平、目前的工作任务及其社交网络,科研工作者的应对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这份简短的清单,可以在您无法确定自己在专业领域内对当前事件的个人责任时提供帮助。这份检查清单不仅限于用在像COVID-19这样的流行病,还可以在许多其它类型时事发生时作为参考,例如最近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危机、美国大湖地区亚洲鲤鱼的入侵或目前史无前例的欧洲大陆冰川消融等等。


要确定您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可先确认以下几个问题:


1.您的研究领域与该社会事件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


如果您直接回答“无关”,则无需继续下去——您可能出于个人原因而关注该事件,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专业角度而言您没有责任做出任何贡献。以最近发生的COVID-19疫情为例,它是与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临床医学和免疫学等多个领域直接相关的。因此,如果您的研究涉及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个,即使不是您研究的重点,您也可能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供大家了解学习。但是,COVID-19还可能与经济学、微生物学等领域间接相关,因此根据您个人的研究兴趣,您可能也具备相关信息值得共享。那么问题是,您是否应该这样做呢?答案取决于您的专业水平。


2.您是否接受过与社会事件直接相关的教育?


您当前的职业是否有为您提供所受教育之外的其它经验呢?尽管专业知识和教育密切相关,但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例如,您是否在受事件影响的领域之一工作(例如在COVID-19的案例中进行公共卫生或疫苗接种临床试验的人;在冰川融化的案例中进行水文学或气象学研究的人等等)?即使您不是研究人员,这也同样适用——学者、教授和政策制定者应该了解当前的文献,这将为您提供强大的相关信息背景,从而可能使您更容易向公众传播复杂的信息。


3.您有时间和精力为这项社会事件做贡献吗?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当类似COVID-19这样的大事件严重影响到社区和国家正常运转时,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出贡献。但是,无论如何,重要的是先停下来思考一下您能投入多少精力。如果您认为无法在实验室多待几个小时,尤其是那样做会牺牲其它个人或专业职责,那么不那样做就完全没有错。尽可能准确和及时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样一来您就只能在很小的方面做出贡献,例如支持他人的工作,那么您的努力也很得到认可。


4.您的目标受众有哪些?


在您选择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帖子很容易,但这可能并不是吸引目标受众的最有效方式。例如,您的亲朋好友可能会分享您的帖子,但您无法控制他们会额外加些什么想法,或者他们会转发给谁。如果您目前身在科学界,会不会传到已经掌握了这些信息的人那里?因此,在按下“发布”按钮之前,先考虑一下可能产生的影响——信息很有用,但只有准确和经过深思熟虑的信息才有用。同时要记住,公众会遭受“信息超载”的袭击。因此,尽可能考虑与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同事合作,发布一条强烈且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而不是发布几条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因而可能会被遗漏或忽略的小信息。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科学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向公众通报情况,尤其是当影响社会的时事与我们的研究学科相关时。然而,这一责任的内容之一就是花一些时间评估个人的贡献以及思考如何才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即使个人的贡献看似微不足道,科学研究正是一点一点才积累起来的。社会传播不可忽视。因此,无论大小,您正在做的事情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32242-1227557.html

上一篇:LetPub在线讲座下周五直播预告——如何撰写回复信
下一篇:您做了那么多科学研究,该如何分享呢?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