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
【少堂志林(1333)】中国教育科研要强化“三化”意识 (会议发言)
2021-7-9 22:36
阅读:3388

中国教育科研要强化“三化”意识 

——在深圳名师何泗忠主持的

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结题会上的发言


程少堂

 

何泗忠是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也是深圳市和广东省名教师。何泗忠过去曾是我的语文味工作室骨干成员,接触很多,我对他比较了解。他为人老实,忠厚,勤奋,执著,专注。我的印象中,他这个《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待完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做了很多年。我认为,对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做教育科研本来就有点“赶鸭子上架”,如果还要常常换课题,做出来的课题是什么质量可以想象。因此我很反感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两三年换一个课题。我主张花比较长的时间,八年十年磨一剑,专注于一个课题的研究。我一向认为,我们绝大部分人又不是天才,你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两三年,哪里会比得上别人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五年、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过去有成就的学者提倡做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有道理的。可现在“坐得住”的学人太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我赞赏长期做一个课题,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在深圳教育界工作二十年,只做一个课题,就是语文味。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语文味从不是学问,终于变成了语文界的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显学。我之所以在语文界浪得虚名,以至于语文界对本人羡慕嫉妒恨的人很不少,主要原因就是我在红尘滚滚的深圳二十年,周围同事都在炒的股票、房子我从没有炒过(别人炒没有错),而是心无旁骛激情浇铸于语文味研究。因此我对何泗忠有“同情的理解”,比较欣赏何泗忠对这个课题的执著。何泗忠的水平较高,加上他花在这个课题上的时间与精力又比很多做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因此他这个课题比我见过的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课质量要好,结题通过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不过,何泗忠还有几年退休,还有可能把这个课题做得更好一些,基于此,我今天就不过多说好话了,就从如何把这个课题搞得更好的角度,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供何泗忠参考。

 

何泗忠的结题报告是今天下午发给我的。他这个课题的开题报告会我好像也才加了。看了何泗忠的这个结题报告,引发我对我国教育科研的一些共性问题的思考,就是教育科研要更加重视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问题。


何泗忠这个课题题目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待完满”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待完满”,本来是一个十分中国化、民族化的概念。但从结题报告看,何泗忠对这个课题的民族化重视不够。结题报告的课题理论依据,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接受美学家尧斯的“期待”理论、格式塔理论等,可好像没有提到“待完满”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都非常重视含蓄、空白、闲笔不闲等理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东西,就是讲“虚”的美学。中国画最高境界是看空白处的功夫,欣赏中国画也主要是欣赏空白处,而不是画出来的部分。建议何泗忠看一些中国国画理论、中国传统美学方面的书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持。我认为,何泗忠这个课题的理论依据,第一条就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应该把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作为第一依据。就“待完满”这个话题而言,有些西方理论当然可以作为理论依据。但你研究的是中国语文教育问题,因此西方理论不是关键,关键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是这个课题理论依据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今后深化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何泗忠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研究。我一向认为,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要重视中国传统资源,教学实践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这是我要创立语文味教学理论的一个动因,也是语文味教学流派被称为“文化语文”的一个原因。中国美学理论和实践有许多可做借鉴的资源,应该吸收进这个课题,不吸收会有重大缺陷。就结题报告来看,这个课题在“民族化”方面重视不够,希望多一些民族化的思考。


何泗忠的这个课题,科学化方面做得好一些,至少是这方面的意识强一些,比民族化好,但也有明显不足。教育科研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有辩证观。做学问不能偏激,不能只觉得自己正确,别人都是错的。做学问都是盲人摸象,要意识到自己摸到的不是全象,自己摸到的或是头,或是脚,或是尾巴等等。每个学者的观点基本上都是某一方面是对的,或者在某种情况下是对的没有一个学者的所有观点都是对的。说自己摸到的是全象,说自己的所有观点全都是对的,别人的观点都是错的,那是学术骗子。把高明学者的观点综合起来,才可能接近摸到全象,才是比较接近完美的看法。我说好的学者都有辩证思维,是说无论是对别人的学术观点还是对自己的学术观点,都要持辩证态度。比如这个结题报告“研究背景”一小节批判的“满堂灌”。我个人无论是讲学,写文章,从来都认为对“满堂灌”要持辩证态度。我认为不是不能“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而是要看怎么“灌”,怎么讲,怎么问。“灌”得好,不要说“灌”一堂课四十分钟是好的,就是“灌”半天、“灌”一天也是好的。“灌”得不好,即使不是满堂“灌”,“灌”十分钟、“灌”五分钟也不能肯定它。母亲给孩子喂奶,都是“灌”的,“灌”得不好,孩子会吐奶,会生病,但有经验、会琢磨的母亲就“灌”得好。做教育科研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一些被其他学人批评的,甚至声名狼藉的一些教育现象或学术观点,不要拿过来就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就是我说的做学问的辩证观。辩证观就是一种科学态度。有了这个科学态度打底,才有可能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注重科学化问题。


还有,何泗忠的结题报告对“高效教学”充满崇拜之情。大家都知道,“高效教学”看上去很美,前些年曾经是我国教育界很热门的一个概念,研究的文章铺天盖地。但我的看法是,何泗忠这种崇拜态度是否科学值得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文章、讲学,从来不提倡所谓“高效教学”。因为我对这个一度很热的概念,从一开始就保持警惕,甚至不太“感冒”。比如,许多倡导“高效教学”的文章,批评过去的教学“少、慢、差、费”。在语文界,有特别著名的老一代语言学家也用“少、慢、差、费”来批评当下的语文教育。我认为,教学的“少”“慢”,不一定就是“差”“费”。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内容有时就是要少一点,教学节奏有时就是要慢一点,过分提倡大容量、快节奏,是违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从教学质量说会走向“高效教学”的反面——低效教学。因此我常常讲,语文教学有时就是要“少”,有时就一定要“慢”。有时候,教得多,教得细,教得快,反而效果不好。好的语文教学是少多得当、快慢适宜,不少时候是以少胜多,以慢胜快的。我觉得,我这些观点,与何泗忠的课题“待完满”的精神是一致的。总之,我自己做教育科研,在要否定一种教育现象、一种教育观点的时候,我会深入思考它有没有可能存在什么合理的成分。现在的情形是,媒体反对什么,大家“反对大合唱”一起反对什么;媒体赞同什么,大家“赞同大合唱”一起赞成什么,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推倒重来。这都是“我不思故我不在”,即缺少独立思考、缺乏科学精神所致。

 

以前,我谈过课堂教学的“废话”问题。我听一些所谓专家评课,见过有些专家常常对某些课发出这样的赞语:“这节课是一节好课,好就好在一句废话都没有。”我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五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到研究生,讲课、听课不少,我自己没有讲过也从没有听到过一节“一句废话都没有”的课。我认为,即使有“一句废话都没有”的课,那也不是好课;教师上课,尤其是语文课,要有“水分”(我正在撰写《上课要有“水分”》的论文)。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多年以前我在各种会议或讲学中反复讲过也在文章中多次写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会讲‘废话’。”语文界曾有人攻击我这句话,但我始终坚持我的这个观点不变。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学问非常好,个性也非常强,他看不起的人很多,在北大中文系受到挤压,北大中文系先是不给他评正教授,最后甚至搞到吴先生在北大中文系呆不下去。中华书局要调吴小如先生去,著名历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一良先生看不过去,把吴小如先生调入北大历史系。最近我看吴小如先生传记,吴小如先生曾谈到,有一次他跟他的老师、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林庚先生交谈时说,讲课不能有水分。林庚先生马上打断他的话道,讲课怎么能没有水分呢?看到这个材料我很高兴,因为我很早就提倡教学要有“废话”,教学中的“废话”就是水分,教学中的“废话”要说得有意思,就是“废话不废”。何泗忠可能是受到“高效教学”理念的影响,结题报告提到所谓“无效、无用、无味的提问”。我认为这里的科学性有待讨论。“待完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候就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无效、无用、无味的提问”。氧气是人的生命之气,但100%的纯氧却是人的致命杀手。同样,教学中真正有价值的提问,实际上其中必有一些所谓“无效”的、“无用”的东西。教学、提问“待完满”,和虚、空很有关系。庄子有一些这方面的思想。


总之,做教育科研课题也好,教学也好,都须要有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做课题和教学的科学思维。有的学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推向极端。极端化就形而上学,就距离科学越来越远。比如光的性质,有一派学者认为是粒子,有一派学者认为是波。爱因斯坦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看起来矛盾,实际上都是光的性质,光从宏观上来说是波,从微观上来说是粒子。这就是辩证思维的胜利。建议何泗忠以后讲学、写文章,尽可能多一些辩证观。我呢,尽管平时性格急躁,但我做学问不急,也不喜欢走极端。


教育科研的科学化除了要有辩证思维,还有一点是探索教学模式的问题。搞教育科研,如果不重视建模,即不研究教学模式,不好。何泗忠这个课题的任务之一是建构相应的教学模式,这个很重要,须要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可以参看査有梁的专著《教育建模》,包括深大教授李臣之的有关研究。认真读几本研究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的专著,你就知道什么是教学模式,它包含哪些要素。2002年4月11日,我在深圳中学主讲面向全市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型公开课、也是语文味教学的发轫之作《荷花淀》之后,有深圳老一辈语文名师当场跟我交流说,你这堂课确实很好,但一线语文教师不好学。这位名师说的是操作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教学模式问题。他这种评论,“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要创立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建构相应的教学模式是核心任务。自此我开始重点思考、探索教学模式问题,尤其注重通过自己讲公开课的形式探索语文味教学模式。摸索了五六个年头,直到2007年我主讲全市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才基本成形。接着我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了七八个年头,直到2014年初,我才写出第一篇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论文。一些跟我关系不错的语文教师朋友说,程老师很有思想,但不够勤奋,文章写得不够多。我哪里是不够勤奋的人啊!三十四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做中学语文教师期间就发表了很多论文,那时写文章写到天亮不止一次两次。我调到深圳工作后,直到五十岁左右还有写文章写到天亮的经历。但只是文章多,除了多拿一点稿费,还有什么用?你文章数量再多,请问哪篇文章是你写的?哪句话是你说的?你的学术贡献是什么?现在我要做的是探索、创立一个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必须建构语文味教学模式。语文味教学模式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这须要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才能有信心说话,才能有在业内学术舞台上华山论剑的资格。对绝大部分人而言,人生只能最好一件事,我不能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然后写点文章赚点蝇头小利。


何泗忠这个课题研究教学模式,抓到了要害,但还需要继续深入。要涉及到你这个模式的要素和功能,现在的结题报告没有这些东西。众所周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些概念都不是我发明的。古今中外的语文教师,尽管大多数人在语文课堂上只教语言、文章、文学(“一语双文”),甚或只教语言、文章(“一语一文”),但也有语文教师知道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范围,有的语文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有益的尝试。但他们的尝试既没有理论自觉,没有理论逻辑,也没有形成科学程序。而我的发明是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语文要素概念化、结构化、体系化、逻辑化,在此基础上理论化为“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这才是我的贡献所在。


关于现代化,尽管何泗忠的结题报告没有出现现代化这个概念,但这个课题包含了现代化的思考,其中包括理念的现代化和技术的现代化。比如,结题报告提到了新课标。新课标的精神当然属于现代化方向的。不过,要深入思考什么叫教育的现代化、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许多现代教育理念、教学理念,都不是现代才产生的。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小时候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1840年以前是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后是中国近代史,1949年以后是中国现代史。那个是人为的划分,硬性的规定的。而中西古代的许多教育思想,比如孔子、苏格拉底的许多教育思想,都具有现代意义,甚至比很多现代人的教育思想还要现代。不是诞生在两千年前就不是现代教育思想,也不是只有新课标的思想才现代。顺便说一下,本世纪初诞生的新课标是许多学者的思想结晶,里边有很多好东西,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说只有新课标才现代,是不正确的。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有这个问题。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当然是现代技术。但这种东西用多了是不是就是教育现代化、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呢?要打问号!要看怎么用。我看,满堂课都是用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这堂课的教学观念也可能非常落后,非常保守。一流的教师讲课,靠的是思想观念,首先看教育思想是不是真的现代化;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像钱梦龙,二三十年前有人围攻骂他很保守。我认为钱梦龙一点都不保守。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博客《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战无不胜的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万岁》,谈到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中有些看上去很传统甚至很保守的东西,实际是很现代的东西。总之我认为,只有在辩证观观照下的现代化,才是科学的现代化。


教育科研,无论研究到什么程度,只要是研究教学的,最好是理论上有观念,实践上有教学模式,有课例,有课型,就是要知行合一。不然会被指责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语文味教学的核心模式只有一个“一语三文”,课例则主要文体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即文学上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章有记叙文、说明文、论述文等;语体有文言文、现代文等等,我的这些课例大都收集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一书中。我认为,纸上谈兵的教育科研不能说毫无意义,但绝对成不了一流的教育科研成果,这样的课题即使获得了所谓国家级大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语文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其中,民族化是基础,科学化是核心,现代化是方向。而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又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科学化的和谐统一。


我一向认为,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有没有水平,有没有生命力,首先取决于科研主体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意识强不强。二十年前我刚开始研究语文味的时候,就提出语文味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努力为实现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作出贡献。当年创办语文网的时候,还把这“三化”写在语文味网天头,作为语文味课题的主要推广语之一。这个推广标语迄今还在语文味网上绽放。二十年后看,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一定完全做到了这些,但“吾道一以贯之”,即追求的目标是清晰的,是一贯的。


以上没有写稿子,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就说这么多,谨供参考。

2021/06/10晚

在“腾讯会议室”上的发言



(鸣谢:这是本人在“腾讯会议室”结题会上的即席发言录音整理稿,感谢何泗忠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李剑林老师拨冗整理成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少堂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948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