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世民
千年之问 宇宙之始?
2022-3-25 11:12
阅读:3785

千年之问  宇宙之始?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古代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无关联?从老子《道德经》、屈原《天问》、大乘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三者关联。可以看出科学源于传统文化!

关键词:道德经,天问,楞严经,伽莫夫。

 

美国有一知名专家G·伽莫夫,写了一本科普著作“从一到无穷大”, 全书分4部分,数字、时空和爱因斯坦、宏微观世界。这一著作被多位名家推荐,甚至作为名校录取时的赠书,还有人认为此书为”神书”。奇怪的是,此书阐述科学史时,却没有中国元素。难道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传承的文化中,真的与科学无关吗?!下面从公元前说起。

老子以“道”论宇宙自然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春秋时期,老子写了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道德经》,它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虽然成书年代多有争论,至今仍难定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道德经》不仅论述宇宙、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悟心之法。

《道德经》的“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维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至虚至灵的宇宙本质。這“道”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穷、其小无方、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不知谁之子,至简至易、至精至微、

玄妙无比的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0%81%E5%AD%90/5448950a7bf631

老子的主要思想范畴是论“道”。天道自然无为,是《道德经》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

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

《道德经》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

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以柔胜刚;道是不能言说,人的感官也不能感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手不能持。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自然规律,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佛教的四大,一般是指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之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道论,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春秋时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道”生成演化万物属于“宇宙论”;“道”决定万物的存在是“本体论”。老子的论述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或神化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宇宙起源问题和存在根据问题的大思想家。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源与本体,造就了天地万物。并非有意而作为,完全无意之作,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是道的本性。这种自然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有”名称相异,含义、意义

深远。·

天问》宇宙之始

早在春秋时期之后的战国时期,我国著名诗人屈原在放逐江南时,写了一篇奇文,以诗的艺术形式,写了一篇百问千字长诗《天问》,共372问1553字。全诗自始至终都一直在问,问中有答,答中又问。诗人满怀激情、独具风采感人肺腑、奇气袭人!以奇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精深的学术思维,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诗人之问,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才子学人所探究的宇宙自然问题。

诗人首问远古之,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又问宇宙天地的起源?光明与昏暗虚空浑沌不分,是何缘由?进而又问阴阳参合形成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有九重,是谁量?是谁建筑?八柱撑天,門在何方?遥远天地在何处交会?黄道怎样等分十二東方,为何日落西山?为何夕落下月自明?曰月是怎样连属?天上众星捧月是怎样设置的?那繁星点点密密麻麻撒到天边?天門开、关为何是昼、夜?太陽隐藏在何处?东西南北四方是否有遠近?……

《屈子行吟图》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88%E5%8E%9F/6109?fr=aladdin

佛祖说宇宙之始

楞严经》是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共十卷。此经译者尚无定论。大多认为是唐中宗年间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楞严”三字的解释可见《涅磐经》:楞严者名一切事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楞严。”而一切事毕竟是穷尽宇宙万物的意思。楞严”就是穷尽宇宙人生的本体、本源。

《楞严经》卷四有佛祖与富楼那的对话:富楼那问佛祖:”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宝者。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干为洲滩。以是义故。彼

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滩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

融则成水。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

羯啰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上面第一段是富楼那问佛祖,虚空本来清净,怎么会突然生岀山河大地?是什么道理?佛祖没有先回答怎么会生岀山河大地,而是先阐述"明觉"与"觉明"的不同含义,这世界怎么让我们感知和认知的。然后说明光与虚空是一明一暗,彼此不离不弃,因空生摇,相待成摇。因此产生了风,风生金,再生水、火,才有山河、湖海,高山、平原,由此又生草木,这是世界万物生成的因果关系。在世界生成的前提下,进而又阐明十二种生命的因果关系。

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对大、小宇宙的探索,隨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深化,没有停止过。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不是寻找”科学”这个名词,也不是寻找”科学”是谁先提出的,而是从传统文化中去悟道和悟心!从大、小宇宙的时空表示中;从其形体大、小,时间迁流中;从大与小的转换中去悟、去探索。

佛祖圣像

人类怎样认知时空?

公元前二世纪,《淮南子》一书云:“上下四方谓之、往古来今谓之。”宇,即是上下四方的空间;宙,即是过去、未来的时间。《楞严经》云:“世”即迁流之义,即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界”指方位,空间上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方位场所之意。古人说的宇宙、世界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时空。

·空间概念难解之谜

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云:“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这是讲世界之大。另外有“一沙一界”;“一塵一劫”;“微尘容虚空”;“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些说法,表明空间大小没有界限,实际上这也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的关系。佛经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分大小、内外,不同性质,都属于外尘幻影,不应该说,观見有伸缩。如今科技界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间的不兼容,实际上也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关系不清楚,现在已有的理论,例如同步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多层面的神经网络理论,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这难解之谜,如何破解?

按照佛经的说法,佛陀有五眼功能,人类只有肉眼,如今虽然在探索天眼问题,至今未果。笔者思考,按照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眼见为实,很难破解。如今的神经网络实际上是虚拟的,因为用电极接到电脑里,观测细胞的神经元放电,这种方法并不代表细胞之间的实际链接方式。如果通过解剖的方法,要把大脑的所有细胞显示出来,按现在的技术,几乎不可能,在这过程中细胞有生死问题,即使给出了这个连接图形,也不是实际动态的,何况有可能存在光和电磁波,如果这种连接方式存在,应该如何破解?

古代的中国,没有望远镜,更没有射电望远镜,也没有显微镜。佛经中的数字(包括大数、最大数、小数、最小数、负数)是用什么方法计数的呢?笔者思考佛经是用五眼功能计数。这些数字不仅是感知有无,而且有分析计算确定的量,这是认知。

·星云大师讲述佛经中时间

星云大师认为佛教的时间观念也是非常复杂精密的体系。佛教讲一次“成住坏空”叫做一大劫,大劫里面还有若干中劫和小劫。说小时量的单位为剎那,这是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说大时量的单位为大劫,这是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剎那”,可见剎那的短暂。经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云,一昼夜有648000剎那。《俱舍论》卷十二云:剎那为0.013秒。佛教在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佛教不只重视现世生活,甚至当下一念。佛教对时间的精细分别如同科学对0~1的细分一样。佛经中不仅有小数,也有大数和最大数。《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塵一劫,一劫之内,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劫"成为佛教计时的最大单位。劫分小劫、中劫、大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后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一小劫相当于八万四千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这种表示法是时空合一,而且时间数量无穷大另外,佛教依据《时轮金剐》的推算法,对日、月食都计算得分秒不差。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之心目所在,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又对阿难说了一番话,“心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也不在根尘的中间”。难道无心吗?佛用比喻的方法对阿难说,“自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识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此处说心与老子说道有类同,两者都找不到,又不是没有!

如今科学探索也离不开心目,但是脑科学认为,是大脑主宰人体小宇宙,轰轰烈烈的搞了脑计划,认为脑研究是终极研究,不认为有心,也不研究灵魂的存在。认为计数都是来自于大脑,把大脑看成电脑。把人的棋术也看成电脑的计算,因为阿尔法狗战胜了国际围棋冠军,以此证明。到底人的行为、行事是不是计算?是不是与心目无关?这些问题涉及意识怎么产生的?这是当今科技界另一个难题,有待人类继续探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1339385-13309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