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在浩瀚星空下追寻生命的丰富可能 精选

已有 6224 次阅读 2023-4-25 20: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徐光启,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中国人,主持测绘了现存于世的年代最久远、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丰富了中国古人对星空的了解和理解。他的一生书写了中西方科学文化在信任中交流的历史,他的气度则孕育了海派文化的精神根源。他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始终用开放的心态学习、尝试世界上领先的学问,是上海城市的“光源”。

徐光启没有局限的人生,向后人昭示了一位“有光”者心向光明可以创造的丰富可能。


1169531558.jpg 

1710685983.jpg

952674312.jpg

绘制于我国明朝崇祯年间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由明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主持测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参与绘制,是现存于世的年代最久远、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丰富了中国古人对于星空的了解和理解,也是徐光启生前的最后一幅巨作。第28届世界读书日(423日)之际,上海徐家汇书院举办“有光——《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历史文献特展,邀请读者与时光隧道另一端的徐光启一起“仰望”浩瀚星空。由于424日恰逢徐光启诞辰461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日,展览同时展示了“北斗”“东方红”“天问”等代表中国航天史上重要成就的设备和星图中测量仪器的模型,希望借以延伸观者的兴趣,激发公众对天文和航天事业更多的热情与探索。

据策展人黄若谷介绍,《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收录了当时全天最多的星宿,在中国星图中首次绘制了南极星宿。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天文观星看不到南极区域,历来的中国星图对南极这块天盖区域是留白的。徐光启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图叙中提到,图中这部分的绘制,采用了当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马六甲观测到的星象,填补了中国天文学上的空缺。该图中还体现了由西方翻译过来的一些星座,将中国“四象二十八星宿”的理念,以一个新的观测体系予以呈现;其上的刻度融合了中国传统一周天360.25度的刻度和西方360度的刻度,标志了天文测绘后续计算上的转轨,体现了中国人从观天、问天到使用天文仪器向当时先进的天文学转向的一种尝试,见证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书写了中国古星图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将中国的天文学引入了一个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徐光启本人则是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中国人。

打开一扇窗,透进一道光。循着徐光启为中国开启的“世界之窗”,1872年,远东气象第一台——徐家汇观象台诞生,成为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1879年,中国第一个台风警报在徐家汇诞生。作为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之一,该观象台至今还在运作。2019年,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揭晓宇宙中最致密、也最神奇的天体,徐家汇为六地之一。“仰望星空”的“天问”精神,自古蕴藏于徐家汇的文化基因中。为使公众在近距离感受之余,更深入地了解当年身处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的徐光启那代先贤是如何思考的,徐家汇书院在422日举办的“汇讲坛”上,特别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兆聿、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科学史博士周元、徐光启后人赵倩等4位“追光者”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就特展亮点、古老星图中镶嵌的天文物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等话题,从不同视角进行分享,畅谈徐家汇的文脉绵延。

苏智良:徐光启是我们城市的“光源”

苏智良教授以“追光”开篇,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在徐家汇讲‘追光’,其实最早的光就来自徐光启。正是徐光启对天文学的追求,才使得近代中国在处境比较呈衰势的情况下,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科学技术的高潮。徐光启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大儒。他撰写的《农政全书》是农业国家的百科全书,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在徐家汇一带做了不少农业科技、著书立说等方面的事,他身后的墓葬地也在这里。正是因为徐氏家族在这里守墓繁衍,所以这里被称为‘徐家汇’。今天的小学生学到数学里的很多名词,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点、线、面、钝角、锐角、直角等,都是由400年前的徐光启命名的,今天的中国人仍因之受益无穷。” 

苏智良教授感慨,崇祯皇帝让徐光启修历书的时候,徐光启应该已经到离休干部的年龄了,但他仍然承担了这个重任,组织科学家引进了当时西方的许多科学技术,尤其是在天文学领域,做了很多影响至今的学问。比如我们生活的星球叫“地球”,就是徐光启命名的;今人所说的“时差”这个专业名词,也是由徐光启命名的。我们这座城市每天都有气象记录,就是从有观象台开始的,而且上海的观象台是全中国最早的,记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徐家汇天文台至今在世界天文台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苏教授特别指出,中国过往有些年代的教育,并不唯分数,而更注重人格的培养。在一百五六十年前,有一位后来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教师,叫饶家驹。他是个法国人,1913年来到徐家汇,住在上海市民家,学会了上海话,职业就是徐汇公学的化学和语言学老师。1937年,日军攻打上海的时候,饶家驹在豫园城隍庙建了一个南市安全区,直到1940年,南市安全区一共救助了30中国难民,非常了不起。又比如土山湾的工艺美术,除了大家所熟知参展世博会、成为土山湾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中国牌楼,近代木雕的起源也在土山湾。土山湾有位叫徐宝庆的雕刻家,作品非常经典;土山湾还有中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一印书馆,翻译、出版了大量图书;画家徐悲鸿将土山湾画馆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还有张充仁,早年他的父母在土山湾孤儿院工作,就把孩子放在孤儿院学习,这个孩子对绘画、玩泥巴、雕塑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代大师。张充仁晚年时,法国总统邀请他到法国为自己雕了尊一辈子最欣赏的雕像。张充仁也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邓小平先生雕过像。观象台、土山湾,包括后来在佘山新建的天文台,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曾经都属于徐家汇的故事。上海这座城市的“光源”就是徐光启。

1933年的时候,这里举行过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徐光启纪念大会。我一直很期待,在我的有生之年,有一次更隆重的纪念徐光启的大会。”苏智良教授表示。

周元:他希望改变中国人对天文的理解

作为此次特展的特约策划人之一,周元以上海最早的观象台——位于老城厢的明代建筑“世春堂”为开端,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研究与徐光启的因缘。据他介绍,明朝建国后,在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行用382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修订,制定了《大统历》。明末,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欧洲的天文历法知识。徐光启受崇祯皇帝之命,引入汤若望等西洋传教士,用“西洋新法”编修了《崇祯新历》。他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图叙中提到,因为之前制作的星图尺度太小,导致星点和星官之间太紧密,很容易看错,因此要制一幅足够大的星图,希望崇祯皇帝能经常看到,于是有了这幅高171.5厘米、宽452厘米的星图。

“一时天象灿于目前”,是徐光启对星图的寄语。他希望这张星图能改变中国人对天文的理解;希望崇祯帝看到星图时,能把握全天的恒星,在这个基础上治理整个明朝帝国,并由这张星图产生对于引进天文学等西方科学的冲动,但最后没有成功。

李兆聿:他是中国历史上勤奋星官中的杰出者

李兆聿教授指出:“除了天马行空的诗人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星官(钦天监)是非常勤奋、孜孜不倦记录星空的人,徐光启就是其中的杰出者。今人看他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会觉得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恒星,还有非常漂亮的银河系、天体运行的轨迹等,这些都反映了历史上科学家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科学精神。”

据李教授介绍,为了追赶国际脚步,近些年来,我国进一步推动了一系列大型天文仪器的开发,包括FAST、天眼,以及即将发射升空的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CSST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指标最先进的新一代旗舰级空间天文望远镜,也将是未来10年国际上最重要的空间天文观测仪器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精度与哈勃望远镜相当,但视场可达到哈勃望远镜的300倍,发射后预计将可以提供数十亿个星系的高质量测光成像及数千万个星系的光谱数据,从而使我国的天文学研究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赵倩:他的人生没有局限

赵倩介绍说,当时利玛窦对徐光启讲天文历法,本意是要吸引他加入天主教。但徐光启是个非常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他觉得很多科学的基础应该是数学,于是他就让利玛窦教他数学。利玛窦拗不过徐光启,就开始给他讲《原本》(《几何原本》的原称)。在这个过程中,徐光启想:我要把《原本》翻译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可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原本》的翻译难度非常大,过程历经了千辛万苦,徐光启和利玛窦一起译完6卷后,利玛窦觉得有点影响了他的传教工作,后来又因为徐光启的父亲过世后他回乡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他们两人合译的《几何原本》只有第一卷到第六卷。

徐光启为何可以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赵倩看来,除了晚明时期中外贸易发达、有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这些客观条件之外,从主观上讲,徐光启有很强的科学钻研精神和科学基础。同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他有视野上的大格局,有胸怀天下、平视、包容的文化根基。这既是海派文化的根源,以及上海开埠后能够快速成为中外贸易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基,也是今天“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由来。徐光启其实从小就富有科学精神,很有思想,写的文章也很有深度。但那个年代的考官不太待见他,他参加了很多次乡试都没有通过,但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没有被时代埋没,还是成为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纵观徐光启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上知天文历法,下晓《农政全书》。他可以仰望星天空,也可以脚踏实地;可以写书,也可以练兵;可以当官,也可以去务农。这之中体现的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不局限。现在很多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中年人,常常觉得自己处于‘躺不平,也卷不赢’的状态,迷惘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徐光启的人生经历也许恰恰在启示我们,可以不必那么多地去设计未来的人生,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尝试,有可能多元化的能力才是我们未来稳定感的根源。”赵倩以自己先祖的人生故事鼓励现场的听众:“人生是一场‘追光之旅’,希望大家人生可以从‘既要……又要……还要……’的迷茫,走向‘既可以……还可以……也可以……’的从容,胸怀大义,心守善念,眼有灵光。这样,可以相信未来的人生还有丰富的的可能。”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41506-1385752.html

上一篇:何谓“减负”,学习如何能快乐?
下一篇:“科学普及是共同进步的核心力量”

14 杨正瓴 黄永义 史仍飞 籍利平 武夷山 孙颉 鲍海飞 王帅 郑永军 钟定胜 周健 李升伟 王安良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