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ntie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xintie1

博文

吃着开水泡馍,完成印满400页的多发飞机的停车方程组的施祖荫

已有 3362 次阅读 2014-5-9 00:47 |个人分类:胆剑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设计师, 发动机, 波音公司, 方程组, 中国航空

印满400页的多发飞机的停车方程组

70年代我国设计第一架大型飞机运十,当时叫708飞机,飞机的飞行力学计算里面遇到一个难题:一台发动机停车的时候飞机靠其余的发动机还能不能起飞和着陆,这牵涉到飞机安全规范,如果不行,这架飞机就判了死刑!这个飞行力学计算非常困难,这个问题不在设计阶段解决,就会浪费上百亿的研制经费,然而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没有比较好的解决,一直到施祖荫先生去世十几年之后,美国波音公司佯装愿意帮助中国改进运七,也不知道是否存心和故意,他们在提高升力的时候把飞机的阻力扩大15%以上,这就导致新制造出来的飞机在一台发动机失效的时候不能有效起飞和着陆,中国航空工业厂所花了大把的资金搞出一个新型号,最后毁在美国波音公司提供的一个不完善的设计方案上面,原因就是一旦一台发动机停车以后该飞机不能正常起飞和着陆。所以关于多发发动机飞机的停车问题的飞行力学理论计算必须先行,上海708所设计师找到了施祖荫,要他帮助上海708所推导运十的停车方程,施祖荫对运十飞机的特殊操纵性作了深入推导,完成了初稿。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作了完善和补充。

施祖荫用10年心血推导和撰写的多发动机的停车方程研究这本著作,是他在走完人生道路最后的时刻献给祖国航空事业的最后一份忠诚,这篇著作十分繁难,仅方程组就印满400多页,施祖荫在飞行力学的专业会议上作了该研究的报告,引起震动,这个论文题目系飞行力学重大课题之一,也是飞行品质规范检查的重大难题之一,国外此方面的论述尚不多见,国内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主要是其本人所写的几篇论文。具有独创性。论文对多发发动机飞机均有使用价值。可以检查多发发动机飞机在空中或地面突然遇到发动机停车时的安全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安全措施,是多发发动机定型和试飞前必须论证的重大难题。专业会议以后,一些多发发动机厂所(包括012基地设计所、水机研究所、708研究所等)纷纷要求协作。希望施祖荫教授指导厂所同志开展这项工作。

他后期的科研力作《飞机在起飞着陆阶段的运动方程》,从动力学普遍方程出发,计及了飞机的弹性变形、地效、起落架变形、轮胎变形和增升装置的运动等多种因素,使方程的阶次超过100。不少人认为,从工程角度出发,无此必要。先生却表示,推导基本方程,宁可考虑因素多一些,将来简化容易,反之则麻烦了。时隔三十多年后,在运动方程的完整性方面,至今仍未见有比他更强的。

   尾声.春蚕吐丝丝不尽

    施祖荫任教研室领导期间,作为一个科研教学团队的领导,他在凝聚科研骨干的力量方面也很细致贴心,他十分注意身边同志的困难和要求,常与教研室多种人员作长时间的恳谈,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一位实验员子女较多,生活困难,施祖荫数次亲自奔走,设法为其争取到生活补助。另一位实验员结婚时没有住房,施祖荫也是多方奔走。有一个教师爱人调不来,他就到校外出面奔走,想方设法把这个同志的爱人调到了西北工业大学附近的学校工作,调来后又布置接待和安排住房,想尽了办法。教研室许多同事都愿意和他谈话,向他请教。也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和同情。他是教研室同事们,特别是年青人的良师益友。施祖荫以教研室为家,上班时,常提热水瓶一只,最早到室,至晚方回。他总是身体力行,凡事不分巨细,教研室四周空地较多,杂草丛生,他常持小锄一把,于公益劳动时努力铲除杂草。因此,教研室同事都熟悉了那柄小锄而戏称为“施祖荫专用锄”。施祖荫那种务实求真、深入工作的精神,和虚夸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使人痛心的是,这么大量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施祖荫的身体带来的消耗非常大,到了1980年春天担任1976级气动设计课的时候,施祖荫就已经感觉身体很不好了,心脏病,高血压,精疲力竭,讲话都困难,牙都掉了,吃饭也很简单,有时就是开水泡馍,但仍支撑着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协作单位172厂(西飞公司)的好评。又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一遍一遍地推导和校正那即将出版的多发飞机的停车方程,终于大面积心肌梗塞,病倒入院,生命临危之际,仍应允审核西工大与北航的飞行力学统编教材,并向教师何植岱索要原稿。施祖荫言语里面没有一句现下流行的“无私奉献”等名词,但他却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正当科学春天来临的时候,年龄才六十岁的施祖荫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54893-792607.html

上一篇:吃着开水泡馍,完成印满400页的多发飞机的停车方程组的施祖荫
下一篇:近四十年前搞地震预报的感慨

2 周健 王云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