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胡亚东先生2002年的文章《图书馆的宁静》

已有 2983 次阅读 2018-5-22 06:48 |个人分类:旧文重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胡亚东先生2002年的文章《图书馆的宁静》

武夷山

《科学时报》2002517日发表了胡亚东先生的文章《图书馆的宁静》,这是“我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征文系列中的一篇,该系列中也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

我保留了这一天的报纸。但报纸太旧了,OCR识别不清楚,我就将此文录入一遍吧,以此悼念胡先生。

图书馆的宁静

胡亚东

无论做什么工作大概都要去图书馆看书。“知识经济”时代更离不开图书馆或信息了,传媒是新词,但它的根本似乎仍是图书。做研究工作时我几乎天天跑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查找文献。做学生时就已养成坐图书馆的习惯了,中学时常去“北京图书馆”,当时主要是看课外书,也欣赏那在北海西侧的幽美环境,同时想到那时还很少有的喷泉式饮水器,也很吸引学生。至于在小学的图书馆主要是去看《小朋友》、《儿童世界》等杂志或《岳传》、《三国演义》等小说,当时的幼稚园(即现在的幼儿园)则只能玩积木了,还不会看书。倒回去想想也挺有意思。

然而我出入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则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在叫文献情报中心。从1955年到现在快50年了,占了我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50年代图书馆主要部分还在城里王府井大街,在中关村有个大概叫分馆的部分,可以阅览和借书。到60年代文革前中关村已成为主要部分了。若借社科书籍可到城里去代取。我记得一次我需找《册府元龟》查用,只好到城里去查了。幸好此大卷就摆在图书馆阅览室内,开架查阅,非常方便。阅览室安静幽雅,充满人文气氛。而中关村的似乎是理性而现代味道的,所藏科技书之多当时是国内首屈一指。

由于工作需要,又加兴趣广泛,科学院图书馆成了我最能解渴的去处。尤其是新书新刊室每星期必去一二次,在那里常遇到竺可桢、傅鹰、钱三强、赵九章、吴有训等老师和老同学。那里充满了书香、学术气氛和静静的翻书声及满脸书卷气的学者。

馆藏中还有丰富的各国专利、标准和各种“报告”。专利放在城里翠花胡同的一座平房四合院中,藤萝丁香、游廊画栋和专利的功利主义还真有点不相匹配。图书馆似乎都应该是鸦雀无声,温文尔雅,绣针落地声可闻的境界吧。当时,科学院图书馆确实毫无功利主义,一点也不浮躁,从读者的眼神中,脚步声中,以及谈话的语气中都可感到一种只求真理,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人们坐在那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寻找和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秘密和真髓,同时也关心这些结果对社会进步能起多大作用。

我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大部分来自科学院图书馆,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的详细资料大部分能在这里读到。书、刊、各种报告、会议集、专利、标准都必须到这里查看,我一直从心中感谢这片净土。文革后科学院更重视图书馆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窥见开放的科学世界。我也有幸成了新的科学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的副主任,第一届的主任是钱三强先生,第二届是叶笃正先生,我却一直连任五届副主任,直到2002年共20多年。这大概可以说明我爱图书馆之深,能为图书馆做点微薄的事,也算是对她的回报吧。

透过图书馆的变迁,可以看到我国科学发展的脉络,科学研究兴旺与否的面貌、国家重视科学的迹象、科学研究气氛浓淡、科学工作者的心态表现,学风的状况等等。图书馆确是科学发展的一面镜子,不只因为它以文字的形式收藏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大众。

如今,科学院图书馆小小的阅览室发展到中关村最宏伟的一个大建筑,站在新馆的面前颇感自己的渺小,犹如站在太和殿前!数不尽的台阶,似有高不可攀的感觉。这个变化尽管令人欣慰,然而沧海桑田之思却萦绕人们的心头,有说不尽的回忆、反思,是不是逝者如斯夫了呢?眼前人们谈论着“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等。难道真的那宁静、安详、书香、友爱、交流、亲切的面孔、静静的翻书声等等只能令人神往了吗?其实连我也整天发E-mail而懒于动笔写信,难道真的世道变了吗?传统的照相机已好久不用了,整天鼓捣Digital Camera了,又方便又快捷,情结真的变了吗?去问谁呢?

我仍热爱科学院的图书馆,房子变大了,宽敞明亮了,牛气了,自动化了,数字化了,网络化了,甚至“虚拟”化了,我想那书香气大概还会浓浓地散发!千万少点功利主义。

相关阅读

武夷山 悼念胡亚东先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1354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115153.html

上一篇:质疑全球变暖救治措施的博文引起争议----日记摘抄641
下一篇:失败对于创新如此重要的另类原因

7 郑学军 毛吉平 徐令予 史晓雷 陈小润 王启云 张奎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