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项有意思的行为实验

已有 3215 次阅读 2021-4-14 10:51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项有意思的行为实验

武夷山

 

    荷兰德尔福特理工大学网站上有一篇文章

https://www.tudelft.nl/en/energy/social-inno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impossible-without-social-innovation/),题目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impossible without social innovation(没有社会创新,技术创新是无法实现的)。文章内容是对行为科学家Gerdien de Vries女士的访谈。

 

    Gerdien de Vries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德尔福特理工大学任教,研究新技术落地过程中涉及的传播、影响及其他社会问题。2015年以来,她与公共管理专家Thomas Hoppe一道运营“社会创新与能源”平台,该平台专注于荷兰能源转型中的社会科学问题研究。她的研究是“能源转型中的社会创新:能源技术涉及的行为、组织、合作和传播之新形态”。


     在访谈中,她介绍了一项行为实验。


问:这样的课题怎么着手?

答:我分析事物是怎么传播的,也做实验。我创建了一些网站,用于做测试。网站浏览者以为这些网站是真实的油气公司网站。

    然后我开始(悄悄)改变网站内容的一些细节,例如,投资于新技术的理由。公司会说,“我们做这件事,因为我们要盈利”,或者“我们做这件事,因为对环境有利”。然后看看人们的反应。

    结果,如果油气公司说,它投资于绿色技术纯粹出于环保考虑,人们根本不相信。这种说法被视为“洗绿”,因为人们知道,这是一家公司,而公司最终必须要盈利。

    但是,一旦公司说“我们将从这项技术中盈利”,则有关隐秘议程的猜测就消失了。这个理由与人们的期望值是一致的。

    现在我的研究焦点是,我们应设计什么样的传播策略,以便(比如说)让人们思考技术的效益。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但可以从我的博士论文中引出几条基本规则:你必须进行透明的报道,报道要平衡,要简明扼要。


问:技术项目的拥有者自身不是自发地在做这些传播吗?

答:哈哈,可不是这样,不是自发的。在Barendrecht(博主:荷兰的一个镇)案例中,他们确实提到了(项目)对本地居民的坏处,但他们更强调环境效益。这一现象称为“重点框定”。作为一家利益相关者的公司,一定要警觉这一点。我称之为“飞去来效应”:正因为你下决心要让人们相信(项目的)好处,他们就会厌倦逆反,就会坚持自己的原先立场。

    另一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也很难。因为(技术项目的)坏处对人们的冲击要比益处更大。再者,坏处往往影响到有限的群体,影响到本地居民,而益处是相当抽象的,遥远的,惠及每一人的。这就被(当事人)视为不公平。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不是传播自身出问题,而是关系到情感与期望。人们感到他们被不公正地对待了,或被傲慢地对待了。在Barendrecht,人们觉得听取他们呼声的时候已经到了太晚的阶段,他们的发声机会太少。他们的感觉是,壳牌公司这个“傲慢的巨无霸”在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问:如果做到了(传播的)诚实平衡,人们会拥护技术项目吗?

答:工程师们有时往往认为;“风险真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人们了解了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就会被说服。毕竟,住在加油站附近也是有危险的,但人们不是照住不误吗?”

    但是,这套技术专家治国的路数对于人们将从中获益甚少的新技术是不会自动生效的。即使泄漏或爆炸的风险只有十万分之一,人们还是要力求避免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281905.html

上一篇:Promotion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China(2003)
下一篇:未来我们会生活在白色的天空下吗

9 郑永军 李宏翰 周忠浩 杨正瓴 许培扬 晏成和 葛素红 孙颉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