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鲁索教授谈“我为什么不喜欢论文的‘文献综述’小节” 精选

已有 4446 次阅读 2021-4-27 10:42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鲁索教授谈“我为什么不喜欢论文的‘文献综述’小节”

武夷山

 

    比利时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奖得主罗纳尔德.鲁索在ISSI Newsletter(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简讯)2021年第1期发表文章,题为 Why I Do Not Like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s(我为什么不喜欢论文的‘文献综述’小节)。 

    文章大意如下:

 

    研究论文的主体一般遵从IMRaD结构,其中I表示引言,M表示方法,R表示结果,D表示讨论。由于文章一般含有结论,所以有时候称为IMRC结构,其中C表示结论。

    可是,按照这个结构写文章给图书情报学刊物投稿经常会得到“大修”的评审建议。评审者会说,没有文献综述部分是不行的(我多次碰到这种情况)。

    确实,JASIST(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刊)这样的刊物发表的论文通常有很长的文献综述。可是,这些文献综述很少能给我带来启发。很多综述都存在着“他说、她说”式的问题,即出现这样的句式:“X做了什么,而Y的看法是什么。几年后Z也研究了什么......”,结句是“但是,我们将做不同的事情”。

     为了说清我的意思,不被误解,我想说三句话:综述很有用;一篇文章必须置于合适的框架内;作者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文献有充分的把握。

    综述。我完全承认综述性文章的重要作用。我自己也写过几篇综述文章,并在适当的场合引用它们。只要发表综述文章的目的不是增加期刊的影响因子,我十分支持综述文章。

    文章的框架。任何一篇论文都是知识链中的一环。这一方面反映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另一方面反映在,论文要告诉潜在的读者:本文隶属于什么样的科学框架。文章“引言”部分会描述这个框架,在“文献综述”部分则应该简要讨论一下与本文有直接关系的主要players(扮演角色者,起作用者),这样,读者也许就能理解新文章的贡献,了解该文在本领域的科学景观中处于什么位置。

    对本领域的了解。我期望作者拥有本领域的广泛知识(或至少尽量接近这一理想状态)。对本领域是否熟悉,通过文章的结构和每一句话都能看出来。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我发现某些文章的作者仿佛觉得,2000年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或是觉得图书、编著中收入的文章、会议文集及未被科睿唯安收录的期刊均无关紧要。

    现在我提出自己的建议。对评审者的建议:即使你认为有文献综述小节较好,也别根据这一并非至关紧要的方面来判断整篇投稿的价值。对于期刊编辑的建议:允许文章的结构有所变化。如果作者的投稿含有文献综述小节,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个小节,也行。如果评审者仅仅因为文稿没有文献综述小节就建议大修(甚至退稿),编辑就别理睬这样的建议,而要考虑来稿是否含有“实实在在的”即原创的内容。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283967.html

上一篇:我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被报纸摘了一点点
下一篇: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袁军鹏研究员诚聘博士后(受托发布)

23 李毅伟 李学宽 刘立 左宋林 晏成和 彭振华 杨正瓴 王德华 郑永军 郑强 刁空非 刘世民 李杰 李万春 王庆浩 农绍庄 路卫华 李剑超 罗娜 孙颉 王安良 俞立平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