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普大咖Bill Hammack采访记(3) 精选

已有 3670 次阅读 2021-10-10 07:05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大咖Bill Hammack采访记(3)

武夷山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刊The Bridge(桥梁)季刊2021年第3期(9月出版)发表了国家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Ron Latanision对“卡尔.萨根公众欣赏科学奖”(Carl Sagan Award for the Public Appreciation of Science)得主Bill Hammack的采访记。下面是我编译的该采访记的第三部分。

 

问:我看了你“工程小伙”的纸尿布之工程学那期节目,因为这个题材实在出奇。你说得对,你通过节目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严肃的,真实的,真正注重趣味的。你解释任何问题都那么清楚,那么有效。另外,我觉得你自己也知道,你有广播员的漂亮嗓子——这一点也帮忙。

答:那一节目的源头是,我也有几个小孩子。到我做节目那时为止,我为孩子换过的尿布不下2000个。

问:你还数这个数吗?

答:我妻子现在是给动物看病的口腔医生,原来是学工科专业的,做过工程师。于是我们估计了一下换过的尿布的数量:一天换几次。换尿布是我的活,于是我就想一个问题:这些玩意儿的工作机理是怎么回事。我天生的探究劲头导致了这期节目。

     承蒙你夸我解释得清楚,对每期节目我们都做好几个故事板版本。我们把这些故事板发给不同组的观评者(在engineerguy.com上能看到这些不同版本)——约1000人报名做观评者,也许每个版本有100人看。我们根据他们的评论意见来发现他们哪里没看懂,精简节目,或者我们请专家来给我们纠错。

    我们对处于谱系两端的人都喜欢,一头觉得这个故事很新鲜,另一头觉得这个故事老套。

……

问:你的摄制组有些什么人?

答:多年来,我的剧组有两三个本科生。他们跟着我好几年了。我与其中两位合写了一本书,至今我还在付他俩版税!

请记住,这些孩子是在数字时代里泡大的。他们大概从12岁起就用其爸妈的手机制作视频了。他们也一直在看-YouTube,他们想成为YouTube上热门视频的主创者。大部分节目的最后都列出他们的名字。我独自做过几期节目,但通常是与一组本科生一道做。

问:它们也参与拍摄或屏幕工作吗?

答:他们的角色是多样的,从开发创意到脚本撰写到道具制作。取决于每个学生的技能。你在节目中看到的一切物件往往都是改动过的。我们有一个金工车间来专门加工一些东西,这样视觉效果更好。在车间里他们可以切割加工东西,为我们制作模型。

问:你怎么选择节目的主题?

答:很难。我要传达的首要的意思是,工程是充满创造性的事物,就像Richard Blanco(博主注:古巴裔美国诗人,在奥巴马总统连任就职仪式上朗诵过他创作的诗歌)创作一首诗一样。我们要突出展示的东西是机巧的,出乎意料的,能使你想到创造力的。我们真的希望这样东西是你们可以拥有的。

易拉罐就是我们选题的一个理想例子。多数人从未好好打量过易拉罐。我听一些人说,他们从未注意到罐底有一些数字——(看了节目后)他们告诉我,现在他们看这些数字了。或者他们进了商店,拿起一样商品,(看了我的节目后)现在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打量它,思考它——这就使他们返回到了设计之创造过程。这些就是主要的选题准则。显然,这个物件得使我感兴趣才行。

(待续)

相关阅读

科普大咖Bill Hammack采访记(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06901.html

科普大咖Bill Hammack采访记(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07170.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307379.html

上一篇:给一位素不相识的作者的回邮
下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62)

10 郑永军 李宏翰 高建国 李学宽 尤明庆 史晓雷 黄永义 杨正瓴 晏成和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1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