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中国图书情报工作的展望(2005)

已有 2194 次阅读 2022-1-13 12:50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图书情报工作的展望(2005

(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第49卷第1期,20051月)

 

            武夷山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038)

 

    英文中的information含义很广。我们这个行当所说的information与蜜蜂所传递的information有很大的差异,是与图书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的。我个人是比较认可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当然也就认可《图书情报工作》这个刊名。

    在发达国家,图书情报学像医学、法律、会计一样属于专业教育,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取得就职资格后方可就业,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就业难度,但却是一种职业保障。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图书情报人员之任职不需要会计师、律师、医师之类的专业资格证书。所以,至今仍有不少单位的图书情报部门是可以随便安排人的(当然,此类情况比起前些年来要有所好转,但远未绝迹)。随着中国逐渐向知识社会迈进,图书情报人员作为知识把门人的角色将日益重要。不建立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就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尽早迈出这一步

    在中国,学科设置、学科定名这样的最该由科技界自主处理的事也一直受到行政干预,这是包括情报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习惯了依赖、等待或吁请政府部门来提供经费或做学科建设方面的重大决定。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转型,可以预计,这类行政干预必将逐渐减弱以至消失。问题是,我们的图书情报人员在行政干预减弱后,能有多大的首创精神?能有多强的学术追求动力?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起就勇于戴着镣铐跳舞,那么就会在新形势下仍然手足无措。

    迄今为止,从全世界来看,其他学科(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等)对图书情报学的贡献要比反向的贡献要明显得多。这个学科属于“技术引进”者。任何技术引进者都要争取成为技术主导者,否则就永远摆脱不了依附地位,永远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同理,图书情报学也要努力逐渐成为“技术输出”者,在学科之林中独树一帜。为此,从现在就要真正加强学科建设,多多吸引其他学科的专家加盟,通过学科合作、理论反思、移植改造等多种方式,树立图书情报学独特而清新可喜的形象。若是由于经费比较拮据就忽视甚至放弃学科建设,一定会在未来尝到苦果。

    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的表观距离有多远?职业分布有多广?那么,图书情报学(尤其是情报学)专业非常可能是其毕业生最“不务正业”、跨行业幅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其他类似领域也许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专业等。我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了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成功:为什么这样说?部分原因在于,图书情报学兼跨文理,该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任何一个组织的成功取决于6个核心任务完成得怎样:生产、响应、预期、学习、创造、持久。人们普遍认为,生产、预期、学习和创造这四项任务都是信息密集型的任务。换句话说,信息素养对于任何组织的成功都至关重要。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已经基于这样的思路,开设了有助于完成上述四项任务的图书情报学课程。总之,学习型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今后,图书情报学专业学生走入各行各业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我们现在的图书情报学课程已经给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如何使他们具备“一招鲜”(比如某些IT专业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则是未来的严峻挑战。

中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的一些特征在过去被认为是缺点,在如今的计算机时代也许倒成了优势。可是,我们的检索方式、检索思路迄今一直是基于西方语言的,因此对于中文来说不够高效,不够经济:我们必须开发出能体现出中文特征的检索方式,这将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文表达有自己的传统,对好文章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这些好文章不一定有正式的参考文献,但是文中其实充满了隐含的引文。怎样用计算机挖掘这些隐含引文?怎样让计算机知道,王守仁就是王阳明,柳河东就是柳宗元?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课题,也正是我们中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大显身手的地方。在文学艺术领域有一个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科研选题上,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的。我个人相信,中医药将是中国科技界和医学界对世界文明的最重要贡献之一,中文检索和其他与中文特征相关的图书情报学研究成果则将是中国图书情报界对国际图书情报界的最宝贵贡献。

 

参考文献:

1 Marijke Roggermavan Heusden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a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um: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Library Review, 200453(2):98-103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320856.html

上一篇:相信吗?数学能分解你的悲伤
下一篇:某司要向我的分管单位借人,我不同意——日记摘抄749

5 王启云 孙颉 王兴 周春雷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