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技期刊主编最好是优秀学者 精选

已有 9393 次阅读 2008-7-14 08:10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技期刊主编最好是优秀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导报》200813期)

 

在我国文学界,曾经开展过作家是否需要“学者化”的讨论。我国有不少作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经历过磨难,或者善于体悟、观察生活,他们的创作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一个大作家往往同时也是思想家,如果学养不够,则难以企及大作家的境界。在科技期刊界,很多年来,不少主编(我指的是实际主编,不是挂名主编)虽然是专业出身,但是后来脱离了科研,专门从事编辑工作。其中有些人在编辑出版领域潜心钻研,也成为了专家学者,但另外一些人则除了以文字编辑见长外,学科素养与编辑专业素养都不甚理想。由于他们对科研前沿不如第一线科研人员敏感,在出版经营方面又不拿手,则他们负责的科技期刊若想进一步上台阶,确实困难重重。从国际科技期刊的实践来看,优秀的主编往往也是优秀的学者。

2007723去世的美国《科学》杂志前主编丹尼尔. 科什兰德 (Daniel E. Koshland) 便首先是一位优秀的生物化学家,获得过包括国家科学奖章在内的许多奖励。由于其卓著的科学成就,他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曾担任美国生物化学家学会会长。他去世后,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 阿尔伯特为他写的“讣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顺便说一句,到了去年12月,阿尔伯特接任《科学》杂志主编。前任国家科学院院长当实质性的主编,可见人家对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讣告说,科什兰德十几岁时阅读到一本科普著作《微生物猎人》和辛格莱. 刘易斯的小说Arrowsmith,便下决心投身科学。1985年起,他担任《科学》主编,将工作时间的一半投入杂志,干了十年。他接手《科学》杂志时,大家普遍感到这本杂志尽管学术性强,但有点枯燥无味。于是,在这10年间,他亲自为杂志精心撰写了200多篇社评。这些社评多半是以他与虚拟的Noitall(与英文“无所不知”谐音,这是对某些科学家的讽刺)博士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幽默生动,不拘一格。[1]科什兰德的好朋友、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瑟夫. 戈尔德斯坦是这样评价他的, “只有很少的科学家能够因诚实、仁慈、无私、原创性和智慧等人类品质而受到同事的普遍尊重”,Koshland则是这么少有的一位。戈尔德斯坦补充说,除了刚才五种品质,对于科什兰德还要加上一条:幽默。[2

科什兰德主持《科学》杂志的工作直到1995年。再往回推100年,《科学》杂志发生了一件大事。1895年,当时35岁的实验心理学家麦克金. 卡特尔(McKeen Cattell)收购了年亏损额高达两万美元(在19世纪,两万美元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的《科学》杂志。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几年后,杂志焕发出生机。他担任杂志主编达50年之久。这个人也是个学者。1902年,应卡内基学会执行委员会的要求,卡特尔开始编写美国科学家传记索引。这部巨著编成后,他又利用此书中的数据开展了对科学家的论文产出率和绩效的统计分析。加拿大科学史专家贝努阿. 高丹经过史实考证后得出结论说,卡特尔其实是最早的科学计量学家。[3

在发达国家,科学家办刊是相当普遍的。英国《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菲利浦. 坎贝尔曾在高层大气物理学领域做过博士后研究, 在科研上有相当的造诣。在笔者所在的科学计量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期刊当属《科学计量学》,其主编就是匈牙利科学院非常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布劳温。[4我并没有说,主编一定要由科学家来担任,而是说,最好由学者(其含义比科学家要宽)来担任。在19932002年期间担任《科学》杂志主编的埃利斯. 布宾斯坦不是科学家,而是出版人出身,他成功地在四年时间内,使该杂志在美国以外的发行量跃升为四年前的三倍。从鲁宾斯坦的学养和发表文章的分量来看,他完全担得起学者的称号。否则,2002年从主编岗位退下后,他不可能被推举为有185年历史的著名的纽约科学院院长。[5

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进展》杂志的任胜利编审发表博文说,我国SCI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远不能令人满意。[6]要解决任胜利教授提出的问题,要想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需要多管齐下:适应国际环境,倡导“国货”意识,加强经营管理,建立战略联盟,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要选用有热情、有献身精神的优秀学者来担任期刊主编。当然不能绝对地说,主编不是学者就必定办不好期刊。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非学者办刊成功的事例,但非学者办刊成功的概率要小得多。至少可以说,优秀学者办期刊可能更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Bruce AlbertsObituary, Daniel Koshland 19202007),Nature, 2007 448 7156): 882

[2]       Robert Sanders Eminent Biochemist Daniel Koshland Has Diedhttp://www.berkeley.edu/news/media/releases/2007/07/24_koshland.shtml200835查询

[3]       Benoît Godin, From Eugenics to Scientometrics, Galton, Cattell, and Men of Scienc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2007, 37 (5): 6917-728

[4]       麻晓东,科技期刊:借船出海问风波,http://sciencenet.cn/htmlnews/200731105025235173737.html?id=173737200835查询

[5]       Ellis RubinsteinPresident,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nyas.org/about/about_rubinstein.asp200835查询

[6]       任胜利,中国:SCI论文突飞猛进,SCI期刊步履沉重,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6825200834查询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32130.html

上一篇:回忆与心理学老前辈周先庚先生的一点交往
下一篇:解放思想需要倡导宽容失败的精神

5 强涛 李宏翰 蒋新正 任胜利 王志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