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天生一个读书人

已有 2986 次阅读 2012-3-30 08:42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天生一个读书人
作者:郭继民 来源:学习时报  2012,3,19
郭齐勇曾有一部名为《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的著作,可谓熊十力的传记。事实上,还有一位被“遗忘”的大师,更是为读书而生的,那就是被梁漱溟称为“千古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年自署蠲叟或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先生学贯中西,浸润于儒释道之间,于诗词、文学、书法、义理无所不精,堪称一代大师。先生之所以有此成就,自有诸多因缘际会,不过,诸因缘中,当以先生挚爱读书为最。
先生自幼随母读书,九岁即能读《楚辞》和《昭明文选》。十岁时即能为诗,被誉为神童。十一岁时,母殁,其父请当地举人为师,然而,没多久,举人辞请,原因在于孩子勤奋且天资极高,在某方面已超过老师,由此可见先生读书之用功。当然,马先生幼年读书毕竟有限,及至青年,更是广泛阅读。留洋期间,先生遍读所有凡能购得的西方经典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1905年回国后,于西子湖畔的广化寺居住三年,通读《四库全书》。据丰子恺所言,西湖“文澜阁”《四库全书》共有三万七百多册,马先生差不多全读过了。丰子恺在《桐庐负暄》中还谈到弘一法师的赞叹:“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弘一法师用食指和拇指略示书之厚薄),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多。”一代诗僧苏曼殊在拜访马一浮时亦感叹道:“马先生是无书不读”。马先生的堂侄马镜泉在整理马一浮遗著时,发现他早年的四篇文章,仅文章内所涉及的篇目,就有自周秦迄宋,诸子凡一百十四家,计六百二十七卷——而这还只是部分篇目。由此可见,先生读书之多,真可谓无出其右者。
马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且终生读书,还有两则“夫子自道”的轶事佐证之。一则是,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任首届教育总长,特聘马先生出任秘书长,谁知马先生到任不到三周,因看不惯官场酬酢之虚伪,遂提出辞请:“我这人不会做官,只会读书,不如让我仍回西湖去读书吧。”二则是,1957年周总理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到杭州蒋庄拜访马先生。伏看到这位银须飘胸的老人,肃然起敬。伏问:“您在研究什么?”马曰:“读书。”伏又问:“现在作什么?”马又答:“读书。”两句读书,道出先生一生追求和旨趣。正如人们常说“孔夫子搬家少不了书”一样,马一浮先生在抗战期间,凡有所迁徙,皆有七八十箱书籍相随。当时,虽时局动荡,性命攸关,然先生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所担心的乃是心爱的书籍会化作劫灰。
马先生酷爱读书,但却丝毫没有常人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功利倾向,相反,马先生读书尤其反对功利化,哪怕是丝毫的功利取向,皆为先生所不取。如抗战期间,马一浮在四川乌龙寺开办复性书院“培养读书的种子”,正如他在《告书院学人书》所言:“书院以义理为宗,当思接续圣贤血脉。既绝禄利之途,亦非要誉之地”。现在看来,马一浮的纯粹“无功利”取向无疑独具慧眼:任何学问倘若与功利挂钩,最终将导致学问的异化。鉴于各种原因,书院仅仅维持一年又八个月,后马先生专事“刻书”,在《告书院学人书》中,明确写道:“多刻一版,多印一书,即使天壤间多留一粒种子”,先生爱书之义由此可见一斑。
马一浮读书之旨在于明心见性,在于变化气质,在于成就“自我”。先生尝言:
“向外求知,是谓俗学。不明心性,是谓俗儒。昧于经术,是谓俗吏。随顺习气,是谓俗人”。倘若读书不能变化气质,读书何益?由于马一浮把“读书”同“修身、养性、成人”结合起来,故极为重视涵泳的功夫而少著述,基本“述而不作”。行世的《泰和宜山会语》及《尔雅台答问》亦非专门著述,只是讲义及有关书札。这一点,他既不像熊十力笔耕不辍,亦不类钱钟书以著述为乐。马先生论学时尝用陆象山的话头,“汝以为有个朱元晦、陆子静,天地间道理便增得些子。若无,道理便减邪?”窃以为,此亦是马一浮“述而不作”的原因。不过,即便上述两本“非专门著作”,亦传递出先生深厚之学养。有学者这样评论他,“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马浮都称得上是一代宗师。历史上三百年后,自阳明先生后马浮才是称得上大学者。”这个评价可谓高矣,事实上,若读他的《尔雅台答问》当知此言不虚。学界普遍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今日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纵观先生一生,似专门为读书而生,专门为弘扬儒学之精义而生,为传承国学而生。如果说熊十力是“天地间一个读书人”,那么,马一浮无疑堪称“天生一个读书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553287.html

上一篇:“励孕”歪诗一首
下一篇:[转载]科学基金鼎力支持中医学创新

5 全嬿嬿 肖重发 王春艳 孟津 吴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