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农学“杂家”张正斌

已有 3484 次阅读 2014-2-18 09:58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农学“杂家”张正斌

  “育种”“抗旱”是他几十年来思考的关键词;“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是他科研生命的主题。

  水,也许是张正斌一生都难以摆脱的纠结。缺水,是他童年起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干旱的对抗,曾夺走了他姐姐的生命。

  农业,似乎是生于黄土高原的他绕不开的宿命——“育种”“抗旱”是张正斌几十年来思考的关键词;“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是他科研生命的主题。

  当这位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很难把他和科学家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他更像是一个没离开过土地的农民。

  当你和他聊起来,你会发现,他又不仅仅是个科学家,对农业战略问题更有着独到见解。

  他身上有着植根现实的理想主义情结,研究涉及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旱地和高水效农业、水资源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30年来,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7部,参编中英文专著7部,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育成小麦品种3个,申请专利3个,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正斌还扮演着“智库”的角色。他的多项建议得到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者的批示和重用,在我国抗旱抗灾保障粮食生产方面担当着科学家的责任。

  他是一个农学“杂家”,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每次出差,张正斌更愿意坐火车,特别是那种可以看更多自然风光的慢车。对于他来说,那不是煎熬,而是学习农业、地理等各种知识的良机。

  看着窗外,他往往会惊喜地获得书本上得不到的养分。“我喜欢边看边想,有些灵感就随手记在手机短信的‘草稿箱’里。”张正斌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是说。

  到了试验田,张正斌喜欢下地干活,不是做样子。“这对我来说是种放松的方式,到地里转转,有时思路就出来了,而且锻炼身体啊。”他自称睡眠质量较高,干活的时候就特别有劲儿。

  事实上,现年52岁的张正斌一直都是个精力充沛不怕虎的“初生牛犊”。35岁时,他就完成了专著《小麦遗传学》。不少同行看到这个书名都觉得这不是青年科学家能驾驭得了的题目。他把书稿先后寄给中国农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单位,但一直无果。“当时我资历很浅,也没有名气,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时隔不久,还在陕西杨凌的张正斌意外收到来自北京的一封信。这是一封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庄巧生的亲笔推荐信:“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也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迄今还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介绍小麦遗传学研究的专著,实属美中不足……他豪情壮志般的尝试是值得推崇和支持的。”

  “其实我的初衷部分源于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张正斌说,“我当年需要查找很多资料,如果我写本相对系统的书,那后来者不就可以轻松些了吗?”

  所谓天道酬勤,凭着巨大的热情和毅力,张正斌终于使这本小麦遗传专著在200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郝水,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等多位国内权威为这本书作序或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评价道:“张正斌编著的《小麦遗传学》是迄今最系统、最全面介绍小麦遗传学的专著。”

  以专业守望农业

  相对于学术论文,张正斌似乎对写书抱有更大的热情,除上述《小麦遗传学》以外,他还撰写了《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等专著。其中不乏关注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作品,而这也是他的另一鲜明特点:不把自己封锁在象牙塔内,而是密切关注“三农”现实问题,以专业知识为国家农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智力支持。

  张正斌近十年来紧密结合我国抗旱和节水农业生产实际,在我国水资源、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国家提出多项建议和咨询,为国家应对干旱、发展水利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我国旱地和节水农业科学发展、保障国家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等作出了贡献。

  在我国粮食安全遇到干旱、洪涝、病虫害自然灾害时,《中国科学报》、中科院网“专家视点”栏目经常可以看到张正斌的建言献策,这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转载。

  2006年,他关于生物节水和粮食安全的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求是理论网等媒体转载,其中发展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建议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2009年,我国华北发生冬春连旱,东北地区夏秋连旱,张正斌提出“选育推广水旱兼用型作物品种”和“根据农作物特点细化抗旱应急预案”的两个建议被《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内参)采用,后者发至省部级。

  2010年,张正斌“应对南方抗旱减灾的对策建议”被中央办公厅采用,还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批示。

  2011年,他的“建议及早防控我国黄淮麦区小麦旺长应对冻害减产风险”,通过《中国科学院专报信息》被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采用,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相濡以沫夫妻档

  如此庞杂的工作量并没填满张正斌的时间表,他总是希望做得更多。

  为了推动生物节水理论研究,他从2003年开始着手筹备组织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和实践大会。

  为筹备这样一个国际会议,他需要克服各种此前未曾遇到过的困难,而其背后有个人一如既往地鼓励他坚持下去,这就是他的妻子徐萍。

  2006年,大会成功召开,该会议收到300余篇会议论文摘要,来自美、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而这只是妻子见证张正斌取得的又一个进步。

  “我胡子拉碴的,看上去不容易招女孩喜欢,不过我喜欢诗歌散文,也发表过一些。”张正斌回忆道,“正好她也喜欢文学,而且唱歌还很好。”

  当年两人谈恋爱时,张正斌担心,将来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的话,妻子可能会不乐意。没想到妻子却说:“谁没父母?”张正斌对此很是感激。

  如今,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工作中的搭档。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实验站,两人经常要起早贪黑:清晨起来顾不上吃饭,就提前准备好试验工作,把各种农具和试验材料提前拉到地里;中午不能休息,要安排好下午的试验项目;下午收工,他们回去得最晚,要把农具和试验材料收拾回来,晚上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试验材料。张正斌不在的时候,妻子可以料理好田里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不亚于一个男性劳力。她还帮丈夫搜集各个渠道的信息供其参考。

  而张正斌也主动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家务,不过他仍然把这看成是一种“休息”:“干家务活可以让脑子歇歇,好接着弄科研上的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768524.html

上一篇:《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摘抄(四)
下一篇:[转载]杨绛:忆孩时(五则)

2 李健 蒋新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