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吴跃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uehua2004 音乐杂文与评论

博文

质疑《科学思维真的比知识更重要吗》

已有 1448 次阅读 2016-7-10 13:18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看到网友博文《科学思维真的比知识更重要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989573.html,博主旗帜鲜明表达不赞同这个观点。博主认为造成“科学知识不如思维方法重要的观点”的理由我归纳一下是:1,科普人员专业素养不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宣传的。2,当前信息太多,鱼龙混杂,显得反思能力突显。(博主本人写的第三点理由跟第二点类似,重复)前一个理由强调主观,后一个理由突出客观。给人感觉貌似“正确”。有学者说,科学的精神是质疑精神,那我学着质疑一下。


博主说:“毫无疑问,科学思维和精神在科普中确实重要,优秀经典的科普大多也包含着科学史和思维方法,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知识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否定。”博主一开始就反对科学思维比知识重要性,到正式论述的时候就立马承认科学思维也重要。理由是“知识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否定”。我想请问博主,你怎么看出来科普人员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的呢?就因为你摘了一句“科学思维真的比知识更重要”就能说明科普人员“否定知识的重要性”了吗?“重要性”是比较出来的了,对民众来说,知识与思维都重要,强调思维的重要性不代表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在知识与思维之间做个比较而言,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而已。我不相信会有科普人员会“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有,请找出来,我们共同批评他。


博主还说:“换个角度想问题,科学思维是从何而来的呢?若是没有相当量的基础知识,彼此之间就没有沟通的前提,科普不就成了鸡同鸭讲了吗。换言之,有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你才能发展出具有批判性的科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思维是基于认识的增加而慢慢构建起来的。没有充足的基础背景知识,无论是理解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能力肯定都是不行的,最终只会培养出抬杠诡辩之人,而非理性思考求实证的人。”博主的意思是说,科学思维是离不开知识的,不然无法对话。而且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知识才能产生批判思维。表面上看很有道理,思维确实离不开知识这个手段。但稍微一分析就站不住脚。“科学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个命题是说思维可以离开知识独大的吗?我想大家是能读懂我的反问的,博主铮铮有词的批判只不过是批判自己制造的虚假命题内涵。或者用逻辑学术语来说叫“偷换命题”!


博主继续批评到:“基础科学知识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公众身上,科普人员身上,而且体现在专业学生,甚至是研究人员的身上。现在很多博士,科学思维到有了一点点,甚至还发了SCI论文,但知识面窄得要命,除了自己那小个方向就几乎不知道。待毕业后又进入大学,这怎么能教书育人搞得好?又怎么能交叉融合搞创新性研究?研究型博士尚且如此,科普工作人员就更不用说了,何况乎有不少自然科普人员是从新闻或传媒类专业进来的,平均基础更差,更加彰显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如果稍微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就能看出,通过博主这段论述恰恰说明批判思维真比知识重要。如果把博主的说法当成知识,那还真像他所说的是“头头是道”。但稍微一反思,问题来了。公众人员知识的缺乏确实是普遍现象,包括我自己。但这能说明知识比思维重要吗?博主还举例说现在的博士知识面太窄,尽管都发核心刊物文章,但“除了自己那小个方向就几乎不知道。”这我没去调查过,相信这个网上博士不少,是不是像博主那样说的自己心里清楚。不过,这个时代要想把知识通吃,我相信就连博主也难办到。即使像博主批评的博士知识很窄,甚至不能“教书育人”(数学家陈景润教学不行,但思维不差吧),我也很难理解,知识窄怎么就能说明知识比思维更重要呢?知识窄你只能说明这比知识宽要差,但这看不出跟思维有什么关系,这在逻辑上至少是形不成严密的推论。


博主没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论证,却在文章开始就数落科普人员是:“这是科普工作倒退的一种表现,甚至是很多从业人员为自己专业素养不够而找出的托辞,以寻求心理平衡,或为自己寻求发展空间。”“由于科普日渐流行,资金支持加大,很多文科或专业素养不太强,但也想做尝试的人,他们会寻求心理平衡,极力宣传知识并不重要以提升自己在业内做科普的资格”。这在逻辑学上叫“诉诸人身”的错误。这问题恐怕不是占有多少知识才能解决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37936-989755.html


下一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爱乐人生

4 代恒伟 季丹 杨正瓴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