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量子,就是穿了制服的“个”

已有 1962 次阅读 2020-11-13 17:49 |个人分类:个体通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量子,就是穿了制服的“个”

张学文, 2020 11 13

最近好像有一股风,关于“量子科学”要大行其道的风。

什么是量子?遗憾,我数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满意的认识。最近在想,如果让我解释,也许用穿了制服(科学)中国字“个”来表达量子,可能差不多。


说来也怪,很多中国字可以翻译为外文里对应的字,可“个”字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

难道“个”字不重要吗,难道“个”字是中国人的啰嗦与愚蠢的产物?

外国没有“个”字,我们可以认为是外文的先天不足,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他们的顶尖科学界在100年前创立了“量子”这个词。

我觉得“量子”就是穿了不见得合体的服装(制服)的“个”。


我们与其热心搞量子科学,不如把中文里的“个”字打扮一下,提炼一下。让“个”字占有科学的基础地位。而量子不过是“个”的一种局部区域的变异。

把“个”请入科学殿堂,应当是量子科学的核心

物理学家说光是论个计量的,其一个,称为光子

现在我们补充说

恒星,行星是论个计量的,

飞机是论个(一架飞机的一个飞机的特称)存在的(0.3个飞机不存在)

人是论个存在的(0.4个人不存在)

国家是论个存在的(0.5个国家不存在)

动物,植物也是论个存在的

原子,分子是“个”在化学中的特例

…..

说的神秘一点,恒星,人,国家,动物,植物都是量子化存在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

万物都是以“个”(量子)的形态存在的

“个”应当是比原子,分子,量子更基础的概念。

把中国人用了千年的“个”字请入科学殿堂,把量子脱去神秘的外装,我们的科学在中国的“个”的帮助下就进入了新的境界。

要发展量子科学吗

我看准确,妥当的把在“个”请入科学殿堂是这个活动核心。

我在胡说?也许!

----

我在科学网的博客中有个专门栏目讨论:个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9331&view=me&from=space

 

下面附上我在2018年的一个有关“个”的博客

万物皆“”(第1版)

张学文,20181217

今天,20181217日星期一,在冯向军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151931.html  的启发下。我突然感到:难道我不能提出“万物皆个”这么一个论断吗?

于是我写了本博客--万物皆“个”,

并宣布此论断第1次由我以博客的形式公布于众。

 

不是有哲人说万物皆数吗,今天我说万物皆个

----

“万物皆个”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一切的存在物都是以“个”的形式而存在的。个是物的自然地位。

1.         地球上存在数十亿人,他们都是以一个,一个的人的形式而存在的。“个”是每个人存在的必然形态。

2.         宇宙中有很多星星,每个星星都是以个的身份(一个星星)存在,对吧

3.         200前化学家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每个原子在中文的语境着都天然地以“个”单位。百余年前物理学发现电子、质子、质子,难道每个电子、质子、中子不是一个、一个的形式存在的!

4.         细细想一想一切的物都是以个的形式而存在的。万物皆个

5.         现代计量有摩尔这个单位,摩尔是什么?摩尔是6.02乘以1023次方个“个”摩尔与个都是相同的认识个体的准确概念,单元。仅不过摩尔比大了很多很多倍。物质是多少以摩尔计量等价于物质以计量的。

6.         你承认物质可以用摩尔计量也无形中承认了万物皆个!

7.         “个”是个中国字,是中华文化对物质的准确又基本的刻画,它也是中华文化对科学的基础贡献!

8.         现代计量学提出了7个基本科学单位,科学由此还进一步衍生了例如速度、密度等等的其他重要单位。这些都是“个”这个概念在特定方面的发展、衍生、细化和更准确的表达。而“个”是科学计量的原点。

9.         中国人说一“个”时辰(一个月、10个年头等等),这里已经把“个”用到了“时间”领域。仔细想一想,时间、空间(长度、、面积、体积)的现代单位秒,小时米、千米、平方米也都是“个”的化身延伸和具体化。现代计量学的单位用到的论域也是个概念伸展到的论域。

10.     我们谈及的一切的具体的物,有形、无形中都是以“个”计量的。个这个概念的明确也催生了另外一个重要概念的出现,它就是“1”。“1”与“个”都是基础概念,而且关系密切。关于1的基础地位问题我们在另外博客中再谈。

 

 

 参考博客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9331&view=me&from=space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52075.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1258250.html

上一篇:7.5第7章第5节大气比湿的负指数分布—气象统计学私探(40)
下一篇:7.6第7章第6节大气风速的负指数分布—气象统计学私探(41)

8 周少祥 段含明 尤明庆 苏保霞 杨正瓴 谷云乐 晏成和 梁忠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