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西北科學考查團與空軍氣象(1)

已有 3637 次阅读 2021-2-28 10:14 |个人分类:朋友的文章|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西北科學考查團與空軍氣象1

葉文欽(彙整)

张学文注:此文是台湾学者葉文钦先生写成并且转给我的。其内容涉及世界的航空事业的发展、我国上世纪初对西北地区的科学考察与航线的开辟等等。全文约1万字,这里逐步公布其内容。

 

    人類想借動力裝置完成「飛翔之夢」,到19031217日上午,才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東邊海域附近的小鷹鎮,由萊特兄弟以人為的操控起飛並安全落地,宣告成功。想發明「航空器」的人很多,學術理論更是早就有了,但要真正的實現很不容易,萊特兄弟只是其中一對幸運的兄弟檔;他們獨立靠自己賺的錢來支撐他們的夢想;但要選擇「試驗基地」時,美國氣象局給於極大的協助,因為航空器是否能順利升空?與「風向風速」關係太密切了,要安全落地也與「能見度、雲幕高」息息相關,航空器在整個空域活動,對它影響最大就是「氣象因素」。

    航空器這「飛機」發明之後,其發展和進步實在驚人!萊特兄弟除是發明人也是最早駕駛員,他們還首次載其妹妹升空,還教導有膽識的人讓他們「單飛」,所以他們還是最早的「飛行教官」。萊特兄弟雖發明飛機,但他們是由歐洲紅回美國才受重視的,所以人類第一架升空成功的「飛行者一號」原型機,曾在歐洲留展二十年,直到1948年才送返美國,現在是華府「國家航空暨太空博物館:NASM」進門大廳最重要的展示品。

    1914--1918年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飛機改變了戰爭的型態,除立體化之外更無「前線與後方」之分;戰後各國的國防政策是朝「獨立空軍」去建軍備戰,另外是商業(載人)航空事業,因飛機不斷更新、空間擴大而蓬勃發展起來,世界上第一條國際航線是「巴黎--倫敦」;在1920年代之後,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就規劃要開闢到遠東的航線,這條需跨過中亞延伸到中國境內,發現在新疆、甘肅、內蒙古到達北京的航線,居然「相關氣象」是一片空白,(這是可信地,因為我國「中央氣象局」在1941年才成立,1949年國共內戰告一段落,中共由國民政府所接收的氣象台全部才百家出頭;而當時台灣軍民氣象站,1945年接收自日據所建就有30家左右);因而德航就委託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博士(Dr. Sven Hedin)組團來華,當年的「重中之重」就是從事「氣象觀測」,負責人是德國氣象學家郝德博士(Dr. Woldmar Haude ),單單德航就派八位飛行員,前來了解氣象和地形地物,長期的氣象觀測,則委請在北京大學招考的「劉衍淮、李憲之、馬旪謙、崔鶴峰」四位學生為助手;至於後來演變成中外共同合作的「中瑞西北科學考查」,考查範圍也跨出氣象之外,這與我國在一戰之後發生的「五四愛國運動」有關。西北科考的項目擴大了、參與人員增多,成就非凡是有目共睹。

    斯文赫定自認後來其第四次來華考查,是1927--1935長達八年,前六年(1927-1933)是由北京張作霖政府所核准,大家熟知的西北科考活動;後兩年(1933-1935)則是受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南京政府委託為「內地與新疆」之間鐵公路交通路線的實地調查規劃。

劉衍淮和李憲之兩人在任務告一段落後,於1930年決定一起到德國留學,才會造就往後對我國軍民的氣象事業。特別是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劉衍淮後來在抗戰爆發前,進入空軍的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後又來到臺灣,有關「西北科考」第一手資料及成就,劉衍淮教授曾撰文在「氣象學會、臺灣師範大學、空軍氣象」的刊物上發表,本文著重於整理並轉述「氣象方面」的事蹟。

考查團的成立與橫穿內蒙戈壁(由劉班主任長文中摘錄)

1927年,德國委託瑞典以考查中亞、我國新疆與西藏聞名世的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博士(Dr. Sven Hedin),和北平學術界合組了一個龐大的考查團,前往我國西北地區考查:「氣象、地理、地質、考古、植物、動物、民俗、人種、」等科學。考查的範圍需分布在極大的面積上,各科學家同仁關於研究場所的選擇,享有很大的自由,且經常是彼此獨立工作,而考查團仍保持為一個有機和有效的單位。在和各組科學家擬定了考查計畫後,已經詳細釐定的各種任務,赫定分派各組自行進行。(西方對這次的科考活動,到1990年共出版56卷考查報告)

    民國161927)年520日,考查團以250匹駱駝馱運著「儀器、工具、圖書、行李、營帳、食物、飲料、用品」等,自緩遠省那時平緩鐵路終點包頭出發。考查團以歷史學家兼事考古的北大徐炳昶(旭生)教授為中國團長,斯文赫定博士為外國團員之團長,團中的科學幹部當時有以下諸人:考古學家黃文弼(中國)、貝格曼(Folke Bergman 瑞典),地質學家袁復禮(中國)、丁道衡(中國)和那林(Erik Norin 瑞典),氣象學家郝德博士(Dr. Woldmar Haude 德國)、而以錢默滿(Eduard Zimmermann 德國)、中國北大學生李憲之、劉衍淮、馬旪謙、崔鶴峰為助手,天文學家及無線電操作員戴特曼(Hans Dettmann 德國),地圖測量家詹蕃勳(中國),照相員龔元忠(中國)、李伯苓(德國),管錢財的是米倫威(德國),醫生為郝麥爾(Dr. David Hummel 瑞典)、他也作人種測量和採集植物標本,駱駝隊副隊長哈士綸(Henning Haslund 丹麥)兼作民俗調查,翻譯為生瑞恆(Georg Söderbom 瑞典),駱駝隊隊長為拉遜(F. A. Larson 瑞典)。德國派遣的飛行人員除錢默滿、戴特曼外還有韓普爾(Claus Hempel)、海岱爾(Walter Heyder)、馮考爾(Bodo Von Kaul)、馬學爾(Wilhelm Maschall von Bieberstein)、馬森巴合(Eugen von Massenbach)和華志(Franz Walz)共八位。(這說明當年科考原來的重點工作)

    考查工作在綏遠省之百靈廟(Batu Khalaghan-U Süme)開始,為了涵蓋儘可能大的地區,考查團分成三隊,北部由那林領隊,南部之隊由袁復禮教授率領,中央之主隊則由赫定博士統率,三隊相互保持在南北方向中10-20公里之距離。

     考查團往西行在(弱水也稱額濟納河西)蔥都爾沿河林木中,設立了第一個長期觀測的「氣象站」,錢默滿和馬旪謙、生瑞恆留此工作,此站在1927101日開始觀測,所作系統氣象觀測每日三次,直到19299月從未間斷。192711月初考查團大隊離開了蔥都爾走沙漠旅程,最後和最嚴厲的階段,穿過了絕無生氣主要是礫石沙漠以黑戈壁(Khara Gobi )著名的地區,而以新疆省邊境城市哈密為次一目的地。考查團又分成了三隊,南隊由韓普爾為領隊,1031日自蔥都爾動身,採取最短路線主要的是駝隊商的大道,經過野馬井與明水到哈密,如此郝德或可儘快的在那裏建立我們的第二個氣象測站,道路測量是由韓普爾負責。袁復禮一隊也是走的這一路線;斯文赫定指揮北隊11 8日自蔥都爾動身,他們向西北和北行進,循著中國駝商為躲避額濟納河上游稅卡,使用了不到兩年的小路。1110日那林一隊隨之而來,走向察干博克多山(Tsagaan Bogdo),遠在西北西方向構成了庫庫圖木爾丁山(Khökhö Tömurtin Uula)的東端,五天以後在強烈的沙土暴風中他們追到了赫定的大隊。

    1928119日考查團到了新疆境內的村莊「廟兒溝」,路線測量進行到此地為止;袁復禮率領的一隊已在一週前,經過此一新疆的邊境要塞到哈密去了,他們從蔥都爾沿主要駝商大道,即所謂通過連三旱和連四旱(意是指行三天無水、行四天無水),在五個星期內完成了這一段旅。在廟兒溝考查團人員一切野外工作暫告終止(因氫氣桶受疑),等候考查團和新疆省政府的交涉結果,來決定以後的考查問題。等到考查團大隊到達新疆省會迪化(現在的烏魯木齊)以後,由於徐炳昶、斯文赫定兩位團長,和新疆省長兼督軍楊增新的個人接觸和解釋,以及南京國民政府的明令;新疆當局對考查團的誤會疑慮才冰釋,考查團的一切純科學性質的活動,都被允准了。只有德國航空公司要開闢柏林和南京間之「航空線」,要用飛機先到新疆作航空測量的計劃,應由中央政府決定而被否決。

    迪化(烏魯木齊)氣象測站已在19282月,開始在考查團駐處前俄國道勝銀行舊址作業,郝德又在博格達山(Bogdo Uula)設了一個山地測站,19283月各隊都已準備好了,可以開始他們的工作。迪化氣象測站由韓普爾主持,6月又成立了兩個氣象測站,一在婼羌(Charkhlik)由戴特曼與李憲之負責,另一在庫車則由華志與劉衍淮負責,九月初華志被召返回德國,庫車測站則由劉衍淮主持,嗣後迪化派來新疆氣象練習生張廣福,另在庫車北方高出庫車千餘公尺之喀拉庫爾(Kara Kul)成立一山地觀測站,在19287月考查團已有四個氣象測站,分布在新疆山中,即古城達板(Ku-Cheng Dawan),博克達山,喀拉庫爾和婼羌附近之阿爾金山(Altin Uula)。【有關其他野外工作的組織及進行的,劉教授之長文根據瑞典所出版之有關科考的第48卷科考專著,主要分成七組人員之地圖測繪(大地測量)方面的成果。均有詳述由何人負責完成;劉教授在1982年最後整理的這篇專文,身前就提供最後發表在「師大地學」的文獻,分七部份長達30頁,特別是與鐵公路線有關的大地測量考查成果詳實,本文不特別引述。】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1274218.html

上一篇:新疆的气象灾害2--天山南北话气象(14)
下一篇:新疆环境与气象--天山南北话气象(15)

12 杨正瓴 檀成龙 尤明庆 李毅伟 张晓良 李学宽 王汉森 周少祥 段含明 马鸣 戴新刚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