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就霾的厚度等等与杨学祥、杜乐天讨论

已有 3022 次阅读 2014-2-12 11:53 |个人分类:大气呼吸过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厚度

就霾的厚度等等与杨学祥、杜乐天讨论

张学文,2014/2/12

1.     昨天看到杨教授支持杜乐天教授的地球排气的观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087.html 。我出于我提出的大气也有呼吸过程的论点,同意下垫面存在排气的过程的论点。这算是大家的共同点。但是我侧重认为这是空气与下垫面中的气体交换过程有关,而杨、杜二位可能侧重地质尺度的过程。无论怎么说把眼界转向大气与下垫面的气体或者细颗粒物的交换,可能都使我们对霾的问题找对了重要目标。霾可能是大气呼吸过程的副产品。

2.     我不想为汽车、工业污染开脱罪责,但是我认为应当看到土壤中的细颗粒物(含多年积累的农药残余)所起到的作用不能忽视。我的一些观点现在逐步积累到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164711&view=me&from=space处,欢迎关注。

3.     杜教授在文章中计算了霾的质量,给出了我国上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上的霾的质量是百万吨的数量级的假设。对此我固然没有更多的依据否定,但是依我看,杜先生估算的霾的厚度是大了1-2个数量级。他说霾的厚度是2公里。我觉得霾的厚度没有那么厚。100米可能是霾的典型厚度,而不是2公里。两公里厚的云,已经是很厚的云了,而霾没有那么厚。我认为霾存在于大气近地面的逆温层以下的不稳定层中,而这个层的厚度应当是数十米到数百米。我们站到山顶上有时可以看到霾的顶部,我们去了郊区也可以看到城市雾霾的顶,而这都是百米数量级的厚度。


附带说一句:霾是来自下垫面的细颗粒物,其厚度的尺度是100米,如此薄的贴地气层是不可能被从中国原封不动地被吹到北美洲的。它们在大气运动中很容易被吹散。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766801.html

上一篇: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4年2月11日
下一篇:霾的厚度,一个新的科学名词?

5 周少祥 杨学祥 蔡庆华 张骥 zhxftc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