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荣
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4
2021-8-30 06:50
阅读:1038


 

第三,引用文献丰富而详细。

“参考书目录”和“参考书作者译名原名对照表”详细列表于书后,全书参考文献641条,有的章节还另有参考文献和页面脚注。参考文献洋洋大观,几乎囊括了当时有关的重要信息来源,有传教士和旅行家的日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国际组织的公报、中外大学的学报、铁路和邮局等专门机构的报告、中外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年鉴、各种比例尺和不同来源的地图、经济情报局资料、海关监督报告,仅参考文献目录就洋洋大观,足见作者的苦心。文献主要时间跨度从1844-1933年,除了少量文献属于早期系列出版物或系列报告,时间较早外,绝大部分文献在20世纪早期(1900-1933年)。参考文献的中国作者有著名学者竺可桢、陈善(音译)、考古学家李济、气象学家孙绍望(音译)、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谢家荣等、水利和气象学家徐世大等,还有孙逸仙(中山先生)、孔肇科(音译)、曹联恩(音译)、朱校(音译)、李四光、赵亚曾、张储芳(音译)、范福安(音译)、孙士东(音译)、丁文江、曾世英等。有在中国考察的早期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如俄罗斯普尔热瓦尔斯基、《四千年中国农夫》作者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F. King)、德国探险家李希霍芬、古人类学家安特生,探险家斯坦因等。参引文献中,曾在中国生活过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小说《大地》也在引用之列,可见参引文献的广泛性。假如可以按照文献追索,可以知道很多过去不曾了解的中国问题。

    举例来说,“上海——中国的大门”,三言两语将其历史交代得一清二楚。“距今不到一世纪以前,上海不过是一个普通平凡的渔市镇,今日却成了亚洲出类拔萃的大都市。上海这名称起于纪元后一二八〇年,因受倭寇(日本海盗)不断骚扰侵袭,这村镇鉴于需要,于一五五四年开始建筑城卫。早在一七五六年,那时英国为的是在华北,就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办所认为,上海的便利是可当作一个根据地的。但在一七五六年安赫斯特(Lord Amherst)氏访问这里时,他认为毋宁选择宁波附近的舟山群岛更适宜些。”然而,“上海于一八四三年为对外贸易和居住而开放了。此后不到两年它就经手中国对外输出入贸易总额五分之一,至一八五一年增加到二分之一。在都市史上有个更有意义的事件是在一八五三年太平战乱时产生了。在旧城外的固有聚落原来是豫定作外国租借地的,当时县城被革命军攻陷时,就有几千中国人为求保护而迁入租界,从这时起,租界内的中国人占了压倒的数目。” 除了安赫斯特(Lord Amherst),另一个不看好上海未来的是中国海关的创办人哈德氏(Sir Robert Hart),“他以为镇江或其他河港可代以垄断商业。在一八七五年,关于吴淞附近的暗沙疏浚问题的考察,他曾发表了‘上海是不易成为一个商业港市,即使从事疏浚吴淞暗沙,也是不曾有什么效用的’的意见。”从上海的这些历史资料,可见特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政策和广阔的腹地,在上海发展史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对中国人口和土地利用的担忧。

上世纪30年代,包括美国知识界在内,对中国人口和土地利用存在的普遍担忧,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人群的存在。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谁也不易发觉到一小块地方是不曾被人和他的活动渲染着。……住在中国平原上的人数,比地球上任何同样大的地域要多些。”在东南沿海山地,“本区人口过于拥挤,不能为自己的需要生产充分的农产物…… “因为本区人口过于拥挤,必须仰赖外来的供给,现在土地利用的情形,已经达到经济上的枯竭程度了。”在江南丘陵,“在本世纪开始时,人口密度比较低些,每人所得利益尚高,因为本区本是相当富裕的。其后由于国人善于繁殖,已形成一个人口稠密的区域,以致农业按照人口分配,每人所得很少。”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两广丘陵,“稻米年产量虽多,但不足供应本区稠密的人口的食用,要依靠外方的大宗输入。”在长江平原上,“南京是本区第三个大都市,自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奠都以来,人口增加已近一倍……”可见,人口和食物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以至于把华北平原看成是“一个饥馑区域”。

国际上,人口问题曾经有著名的马尔萨斯理论,中国也曾有主张控制人口的学者。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曾批判过这种理论,葛德石也曾为此受到批判[6],但时间证明了适当人口控制对中国还是有益的。

 

    《中国区域地理》及其原著《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在国内外曾是经典的中国地理参考书,它是作者野外考察和研究的结晶,有人地关系栩栩如生的细节描述,读之如欣赏游记美文,将自然和人文地理融为一起的区域研究,为学界和普通读者高度赞赏。

    穿越战争岁月而来的一册经典名著,散发出中国地理知识源头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雷 葛徳石与民国地质学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02.

2洪思齐 介绍一本中国地理新著 G. B. Cressey, 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Mc Graw Hill, 1943. 地理学报 31期,1936203-209.

3张雷 重现葛徳石:《葛徳石近代中国考察档案文献汇编》评介地理学报20167112.

4王恩涌 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人文地理随笔》人文地理 20064期总第60.

5张雷 葛徳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 地理学报 20096410.

6 徐兆奎 葛徳石反动地理学思想批判 地理学报 1958年,24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满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04398-130199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