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
库姆塔格沙漠历险记 精选
2021-9-30 12:27
阅读:6739

若羌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简报(鸟类)

    “库姆塔格”,意思为沙山。在新疆,这样的地名太多了,比较有名的有鄯善库木塔格沙漠,还有哈密的库木塔格沙漠。我们这里主要指若羌的库姆塔格沙漠,它是新疆的第三大沙漠,南北宽50-100公里,东西长440公里。因为它的沙粒比较粗硬,横穿也好,顺着跑也罢,一般不会陷车(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车技还是挺重要的)。

    考察队从敦煌出发,西出阳关,绕过三垄沙 ,一路西奔,沿着阿其克谷地,穿过库姆塔格沙漠,深入到了罗布荒原。这是本年度最大规模的一次沙漠物种综合科学考察,前后历时4个多月。

    将罗布荒漠形容成为生命禁区是不合适的,有一些布拉克(泉)散布在保护区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这次调查,八一泉及红十井等地是鸟类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在迁徙季节,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还是比较丰富的。实际上,一些类似的碱泉、盐水泉、盐水沟、洪水沟、洼地、库木苏或被称之为肖尔布拉克的地方,都有芦苇、红柳、白刺和猪毛菜等植被覆盖,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了食物及良好的避风港。

    据介绍,保护区工作人员连续十年跟踪和研究野骆驼,并在保护区内架设了一些红外相机。设备安装地点多是动物迁徙通道或者水源地,不仅有野骆驼光顾,还是其他物种的集散地,如鹅喉羚、盘羊、赤狐等。初步统计,鸟类就有至少15种被红外相机拍摄到,包括胡兀鹫、金雕、草原雕、秃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胡兀鹫的频繁出现,说明附近有其巢穴。9月13日,在小泉沟“大峡谷”一处约40米高的崖壁上发现的巨巢,估计就是胡兀鹫的巢。 

    新疆地鸦是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我们研究地鸦有20多年了,出版专著两本,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10余篇,可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这次调查,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的遇见率却非常之低,各有一两次(只)记录,几乎扑空,这与以往的调查还是不一样的。世界上仅有4种地鸦,黑尾地鸦与白尾地鸦属于蒙新区特有物种。它们二者很有意思,一个生活在硬戈壁上,另一个则生活在软沙漠里,生态位分离,极少照面。只有在库姆塔格沙漠与阿尔金山北麓衔接的地带,它们会出现交集或重叠,或者说距离最近。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许多不一样,如形态分异、习性分异、地理分异、生境分异,总之不会因为密切接触而融合。 

    天高任鸟飞,任何新发现,都不会令人意外。这次考察,鸟类以观测为主,不能够采集标本,仅凭借自然死亡的个别干尸(照片),一些种类的鉴定和分类还是有难度。而且,新的分类体系存在争议和混乱,如蜂鹰、柳莺、林莺、短趾百灵等,过去都是亚种,现在升格为种,鉴定结果确实存在分歧。与十年前的调查(袁国映等,2012)相比,这次新增加的种类有凤头蜂鹰、黄腰柳莺、北红尾鸲等。这些都是非常偶然的记录,不具备代表性,甚至都不值得一提。因为,这几种鸟类以往在新疆及其他周边地方也很罕见或不见。 

    在组织者的精心安排下,感觉这一次科考全然没有什么压力,是我这么多年里最轻松的一次户外活动。但是,并不完全都是那么平平安安、一帆风顺、没有危险。本来金秋九月,就是最佳的沙漠考察季节,很少能够遇到沙尘暴。9月12日这一天,各专业组分开活动,不巧就刮起了大风。在阿其克谷地彭加木失踪纪念碑附近,妖风骤起,一下子就看不见车辙印了。在沙漠无人区,通常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没有手机通讯和导航信号,遇上高大的沙丘,无线电对讲机偶然也会失灵,或够不上距离。这时,大家都有一点恐慌,魔鬼附身,辨不清方向。好在考察队的营地设置在比较高的地方,没有遮挡,很快就被我们找到了。其实,野外的危险不都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像当年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常会如贼一般僭越西域边陲,妖魔鬼怪,险象环生。

    考察中,科研人员采用红外相机埋伏拍摄、卫星项圈跟踪等技术手段,初步记录到鸟类14目28科约80种。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约500头,包括12目近70种。与2010年科考对比,其中新增1个目——衣鱼目;半翅目新增2科(可能包括3个中国新纪录种),鳞翅目新增3科,其它目和科的标本有待进一步鉴定。

    野外考察还没有结束,队员还在荒漠无人区考察,期待有更多新发现。


库姆塔格沙漠附近的雅丹地貌如同官帽,自然景观,以下所有照片未经过调色和加工(马鸣 摄)

野外考察营地(刘群 摄)

一些叫肖尔布拉克或者“库木苏”的地方,也是野骆驼和其他物种比较集中的地方(马鸣 摄)

穿越库姆塔格沙漠历险记——偶然会陷车,学习蠕动式低油门脱险自救(马鸣 摄)

落在白刺上的漠即最常见(马鸣 摄)

三垄沙(马鸣 摄)

白尾地鸦(左上)、胡兀鹫、金雕、秃鹫等(马鸣 摄)

有蹄类的粪便与足迹(马鸣 摄)

荒漠里的绿洲,生态恢复区(马鸣 摄)

又一个野外营地,每天都有新的露营地(马鸣 摄)

戴胜和白喉林莺等 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马鸣 摄.jpg

形形色色的鸟类(马鸣 摄)

大漠干尸:白喉林莺、黑喉鸫、荒漠伯劳,还有两只盐水鸭(马鸣 王军 摄)

库姆塔格营地(马鸣 摄)

由东向西穿越库姆塔格——新疆第三大沙漠(马鸣 摄)

秋高气爽,硬戈壁上的彩色露营地(马鸣 摄)

治疗各种皮肤病的盐水浴,我用手机拍摄盐池中的盐水鸭(王军 摄)

黑尾地鸦比较喜欢这种砾石硬戈壁(马鸣 摄)

野外夜晚生活的快乐,每天都有拉条子(牛清河 摄)

小泉沟的蝙蝠 马鸣 摄_9331a.jpg

隐隐约约在阿尔金山南麓遇见一只蝙蝠——国家生物安全的替罪羊(马鸣 摄)

平坦的库姆塔格,如同高速公路一般可以飙车(马鸣 摄)

洪水才刚刚退去,水禽还没有离开(马鸣 摄)

户外经验丰富值得学习,这是一流的后勤保障,考察队的中午野餐很丰富(马鸣 摄)

鸟类的主食——爬行动物:叶城沙蜥、长弯脚虎、虫纹麻蜥(马鸣 王军 摄)

沙漠新记录——凤头蜂鹰(中)(马鸣 摄)

远眺三垄沙,所有的照片都未经过调色和加工(马鸣 摄)

盐饱和了——我在面积最大的钾盐池里洗脚丫治脚气(王军 摄)

阿尔金山南麓的沙漠“大峡谷”,深约百米,伸入库姆塔格沙漠二十多公里(马鸣 摄)

鹅喉羚母子 马鸣摄_8687abc.jpg

鹅喉羚母亲与幼崽(左图),因为险象环生,受到惊吓,右边的小羊的细腿给跑折了(马鸣 摄)

马鸣与钟悦陶 两个傻瓜 考察还没有开始 就已经结束了_20210909a.jpg

马鸣与最年轻的小帅哥钟悦陶(自拍

罗钾的针尾鸭 翘鼻麻鸭 琵嘴鸭系列 马鸣摄_8759ab.jpg

针尾鸭、家燕、雀鹰、琵嘴鸭、山斑鸠、翘鼻麻鸭(马鸣 摄)

后记:

要知道现有的条件进入沙漠腹地还是很难的,无论是当年始于汉代的“大海道”,还是唐僧西天取经的丝绸之路,若没有保护区管理局的许可,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没有驾驶/性能俱佳的越野车,没有基本的后勤保障,要在无人区内四处活动,就是找死。先辈彭加木和余纯顺就是前车之鉴。

    这次考察涉及地理、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动物、生态、环保及古生物等十多个专业领域。动物组包括了兽类、鸟类、两爬类、昆虫等方面的专家。先后分成四五支队伍,进入沙漠。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呆在沙漠里,就像天上的小飞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048045-13062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