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SCI:中国科研评价的功臣

已有 6550 次阅读 2008-2-17 21:24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CI:中国科研评价的功臣
 
 
 
敢为天下先的南京大学
 
SCI一直是科学网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关于怎样发表SCI论文的“方法指导”,还是评价SCI是非的博文,其人气总是相当旺。然而大部分的文章对于SCI的评价都是以批判为主,大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更有作者甚至追究到当年将SCI引入中国的南京大学,例如杨建设教授在博文《给南京大学颁奖,然后开除》中就指出:“南京大学作为国内非常知名的高校,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有着辉煌的今朝。然而,南京大学却做了一件令国内众多学者非常不齿的的蠢事。” “虽然南大的初衷并没有预料到如此严重的后果,但是,灾害还是发生了。开除南京大学。”(网址: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509
 
 
但是在我看来,姑且不论SCI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南京大学在当时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缺乏一个客观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国内某些领域专家太少无法进行同行评议的情况下,在国内率先引进SCI这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恰恰是值得我们赞赏的。而且,后面的广泛使用及至造成了不利影响并非南京大学的本意,也不是它能够决定的,其责任也不应归咎于它。更何况,从我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到:SCI虽然有着种种弊端,然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它是利大于弊的,是比同行评议更好的科研评价方法,或者说,是中国科研评价的功臣。
 
创新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改革就意味着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但是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而将SCI引入中国就是一种创新和改革。对于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应该鼓励和赞扬的。所以在我看来,南京大学,由于其在中国首次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而将载入史册。(申明:我不是南京大学的)
 
科研是否需要评价
 
因为SCI在中国目前主要是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指标来使用的,所以在分析SCI的作用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科研是否需要评价,其次是SCI是否是目前最好的科研评价方法。
 
先看第一个问题。由于科研设涉及到科研经费的分配、科学家声誉的获得、各种职称的评定、科研能力的评价等,所以科研中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凭什么来决定谁获得科研经费,谁获得更高职称,学校和科研机构怎样判断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和潜力从而决定是否录用?
 
同行评议在中国此路不通
 
同行评议是科学界通用的一种评价方法,SCI的反对者往往认为同行评议是比SCI更好的科研评价方法。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同行评议要有可行性,应该首先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数量和足够水平的科研工作者,二是要这些科研工作者都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和利益的纠纷来进行公正的评价。而在目前的中国,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鸿飞兄指出国内的博导十有八九都不合格,而国内学术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很少部分的高水平的同行,然而如果要他们来评价数目巨大的其他同行的水平,其工作量之巨大,足以占用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这是显然不可行的。那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再找一些水平低一些的同行来评价,而这样评价的质量又无法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很多时候同行往往不敢、不愿或不能进行公正的评价。
 
理论上的分析有可能与事实不符,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事实是怎样的。首先,国内的研究生的毕业答辩是采用同行评议方式,也就是请专家来评价的。而我们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或者说硕士、博士的质量怎样呢?答案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我曾旁听过一次硕士论文答辩会,其论文常识性的错误都出现过好几次,而与会的专家无一人指出,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碍于人情、自身水平的不足等都是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其次,国内期刊论文的发表也是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的。国内期刊(不是全部)的论文质量怎样?就我所看到的来说,很多都是不敢恭维,这还不包括无法排除的造假行为。而且许多作者想必也抱怨过国内期刊审稿时间之长,我也听说国外的期刊(例如SCI)收录的期刊审稿周期普遍要短语国内的,因为我没有投过,不知是否属实。再看科研经费的申请,目前也是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不是也有很多人抱怨说要靠关系才能申请到吗?谁与评审专家的关系好,谁申请上的可能性就大许多。
 
也许有人会说:你所说的都不是真正的同行评议,它们都没有达到真正同行评议的要求。也许吧!但是请注意:在目前的情况下能达到这个要求吗?如果根本无法达到,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同行评议还应该指出的是,它的成本更高、效率低,名人效应、马太效应也更严重。
 
SCI不是同行评议吗?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SCI也是一种间接的同行评议。投稿到SCI收录期刊的论文,一样要经过评审专家的审稿才决定是否可以发表。不同的是,这些期刊的审稿专家水平更高、更负责、数量更多而已。所以,SCI本身也是一种同行评价。而引用次数也是同行承认的一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同行评价。
 
SCI是中国科研评价的一大进步
 
SCI由于是更高水平的同行评议,而且具有可以定量化、客观的优点。此外,由于大量的SCI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社会了解到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扩大了影响力。一般而言,可以用论文的引用次数来反映论文的质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武夷山在其博文中指出:“事实上,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这些论文的质量和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都在逐渐提高。我国科技论文的被引频次和被引率都在逐渐增长,表明我国科技论文在国际上形成规模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加大。”(武夷山:中国科技界应当如何对待SCI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889“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于2001-2005年发表的SCI论文在2006年被引用情况与2005年同口径相比,被引用论文数量由51223篇增加到64186篇;被引用次数由133417次增到171198次,增长率分别为25.3%和28.3%。”“据汤姆逊科技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03-2007五年累计数据与1997-2001五年累计数据相比,日本SCI论文数增长了6.4%, 中国增长了170.6%; 日本论文被引次数增长了32%, 中国增长了390%; 日本每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增加了0.83次, 中国增加了1.17次。”(武夷山:中国SCI论文现状:不可自满,可以自豪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49可见被引用次数也是增加的。
 
 
假如不是以SCI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指标,情况又会如何呢?假如是以所有论文数来评价,其结果便是国内论文数量剧增,大量的垃圾论文产生。因为国内的关系更好打通,国内的论文更容易发表。假如是以同行评议为主,其结果很可能是互相吹捧,“家家相护”,近亲繁殖,不善于此道但有学术潜力的科研工作者反而受到排挤。
 
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SCI
 
对于SCI,绝大部分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毫不怀疑这些批判SCI的人的良好出发点,也相信恰恰是他们是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研工作者。然而,过于关注一个方面可能导致对另一个方面的忽略,过于强调SCI的弊端很可能导致忽视了其益处。在我看来,SCI的问题是肯定存在的,而且也比较严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其好处更多,是利大于弊的。
 
而且,一味的否定SCI而不考虑当时的情况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问题也不会一开始就暴露出来,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渐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不能因为发现了问题,就否定事物的全部。
 
同样,人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认识去衡量以前的行为,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知道了相对论而嘲笑牛顿的无知一样。
 
SCI滥用不是SCI之过
 
科研界的不良风气,如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否应该完全归咎于SCI呢?事实上是不应该的。如果将科研界脱离整个社会环境去分析就容易被现象本身所蒙蔽,得出错误的结论。科研界的急功近利,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一个体现,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那么科研界即使在SCI存在的情况下,也很可能会潜心做长期的重要的研究。金本位的价值观同样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不科学的政绩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绩往往体现为数字,如果不是SCI,那么就会是另外的数字,而这个数字是同样会引起不良后果的。
 
如果有人拿刀去杀人,罪过应该记在杀人者身上,而不应该是记在刀本身或者刀的制造者身上的。同样,对于SCI滥用所引起的弊端,不能归咎与SCI本身,而应该归咎于滥用的行为。
 
问题不容忽视,改革势在必行
 
毋庸置疑,SCI也引起了许多问题。例如,为了追求论文数量,将一篇论文拆散成几篇发表,或将同一篇文章经过稍微的修改后一稿多投,或选题时倾向于做容易发表论文的课题,而远离重要的但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简单的说,是由于追求数量而降低了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提出应该用引用次数代替论文数目来评价。显然,SCI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了,关于SCI的改革,请参考另一篇博文:SCI:势在必行的改革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5886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8-15885.html

上一篇:没有准确的定义
下一篇:SCI:势在必行的改革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