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回收站

已有 6367 次阅读 2008-6-16 11:3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我认为博文篇数不宜太多,所以把那些我认为不太重要的博文删除,为了存档而放到回收站里。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10-7-23 9:26:10
查看评论:2 │ 浏览:854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未分类
导师怎样与研究生相处
关于研究生怎样与导师相处的文章很多。这些文章不是出自于导师就是出自于研究生。导师们谆谆教导研究生们该怎样与他们相处,而研究生们也希望知道怎样与导师相处。

可是,导师应该怎样与研究生相处呢?似乎从来就没有人写这样的文章。是这个问题不重要吗?当然不是。

既然这是个重要问题,就值得思考。

无论如何,将来我如果能当上导师,是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的。

目前有一点粗略的想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是鼓励出来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6594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10-8-21 11:41:45
查看评论:0 │ 浏览:808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关注社会
大师李一告诉我们什么——除了怀疑,我们别无选择
李一,原名李军,重庆沙坪坝区人,出生于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4986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10-12-1 12:06:11
查看评论:1 │ 浏览:216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未分类
为何我会“踏雪无痕”?

看到好的博文,我一向是满心欢喜,并且还一定要收藏之,目的是为了以后复习。今天看到首页头条周旗耀老师的博文《作假的下场》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081, 感觉其中的一句话写的太精辟了! “做假就象吸毒,一旦有了没被发现的第一次,就很难不做第二,第三次了。最终会让你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想要评论和收藏,却发现登录上去之后还是不行,看不到我的名字在“最近访客”里面出现,点击”收藏“的时候,弹出窗口说要我登录,登录上去之后,又是不 行。 为什么我会变得”踏雪无痕“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192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boxcar [2010-12-1 18:32:57]     删除  回复
好轻功呀!^_^
博主回复:呵呵,今天这里下雪了。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10-11-30 12:48:24
查看评论:0 │ 浏览:245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未分类
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 这里上学,一个学期选修了两门主课。可是,每一门课居然有三四次考试。两门课加起来就是七次考试。再加上其它的小课,有时需要做 presentation,有些需要写summary等,学习的任务不轻。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花大约二十个小时当助教,还要做自己的课题,其实基本上没有 多少闲暇的时间。晚上,周末基本上都在学习。平时还好,一旦遇到考试,尤其是一次两次考试,或者考试与其它事情重合的时候,感觉就是自己真的撑不过去了。 一个学期,就会有三四次这样的时候。每一次,都好像要死了一样。

古人描述自己做事情的决心之坚定的时候常说:虽九死其犹未悔。能够死九次,那至少也能够死而复活八次吧?一个人,居然可以死而复活八次,那不是值得高兴和庆幸的一件事情吗?要是我能死而复活八次,高兴都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后悔呢!

每一次当我觉得自己会撑不过去的时候,最后我不是都过来了吗?每一次我以为自己死定了的时候,最后我不是又死而复活了吗?这样看来,我真应该为死而复活高兴才对。

通往天堂之路,必经地狱。我不知道自己还要死多少次,但是我知道,我总会死而复活的。

所以,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889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10-10-1 11:44:00
查看评论:12 │ 浏览:851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关注社会
肖传国是被“打假”还是被“假打”:五到十年后见分晓
关于最近的肖传国事件,大家都在争论不休。其实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
 
肖方之争的关键点是:肖传国有没有造假?国内的专家并未表态,即使表态,也不能确定是否有效,除非自己亲自做足够病例的手术来验证。媒体的报道,也未必完全可信。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行来验证手术的有效性。其实在美国,现在已经在做这样的研究了。肖传国申请到NIH的经费(大概有几百万美元),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短则两三年,多则五到十年就可以知道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可靠的临床研究,必须要做到“随机,对照”。如果把自愈倾向高的病人选入实验组,把自愈倾向低的病人选入对照组,会得到不可靠的结论,所以需要随机分配病人。而对照原则是医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缺乏对照的实验结果肯定不可靠。
 
从理论上来说,美国专家得到支持肖传国手术有效性的结果,不能百分之百肯定真的有效(在所有科学研究中,基本上没有试验可以百分之百的证明假说的正确性),反之亦然。但是,相对于媒体的报道和国内的病例追踪,美国方面的研究可能更为可靠。
 
据说肖传国曾经表示自己的研究在五到十年内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如果真的说过的话)。到底能否如他所说五到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所以,大家不必急于现在下结论,等五到十年,结果自然见分晓。
 
记得林肯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这句话可以送给方舟子和肖传国两人。
 
还想补充的一点是:任何手术都有副作用,都有一定的失败率,只要有效率较高,即使有失败的病例,也值得推广。任何学术打假,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只要错误的比例很低,一样值得提倡。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751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 2009-1-7 0:30:17
分类:教育杂谈│查看评论:8 │ 浏览:348   打印    推荐给朋友

考试舞弊就是不应该!
 
看了孙平老师和吴宝俊的博文《我们培养了怎样的大学生》和《【科学网】你不能怪大学生》,有些感想不吐不快。两篇文章都写的不错,大家可以看看。孙平老师指出了高校中存在的严重的舞弊现象,吴宝俊则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只重视灌输及死记硬背的教育和考试方法。对于孙老师的观点,我完全赞同,对于吴宝俊的观点,我大部分赞同,但是有一点不能同意。他在博文中说“学生考试作弊,确实不对........但是,我认为这不能怪学生,反而应该怪老师。责任不应该只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反而应该应该算在大学头上!”这样的说法,给人的感觉是在为舞弊辩护(虽然他本人也不舞弊)。我认为,无论如何,考试舞弊都是不应该的!
 
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我一直持批判态度。事实上,我以前也是个差生。高一时沉迷于篮球和课外书,那时的数学曾经考过三十几分的成绩。教育是除了科研之外我最关心的问题,在我以前所写的很多博文中都指出过存在的不足,提出过批判。同吴宝俊一样,我也极度反感这种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方式,因为它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我曾经写信给中南大学党委书记,向他专门提出过几条建议,其中的一条就是在考试中增加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减少需要死记硬背的考察机械记忆的试题比重。他收到信之后认为建议不错,后来还让学校教育处长专门找我谈话,征求我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可惜,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建议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不排除实施了我不知道的可能,因为之后我就毕业离开了母校)。我在大一遇到那种特别变态的试题,曾经很气愤地写下:我不认为这种死记硬背的考题有多大意义!应该增加考察能力的,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那一题我没有写答案,至今我还在猜想,不知道当年的阅卷老师看到我的评语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吴宝俊提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不能自由转专业,很多授课老师授课水平不行等现象也是存在的。但是,绝不能以此为借口考试舞弊。在我上大学时,考试舞弊现象也很普遍。当时我是班委,开班会时曾经多次批评过这种现象(不知道是否会得罪大家呵呵。)也曾经向年级办主任反映过这个问题,于是年级主任在开大会时也强调了考纪,然而仍无多少改观。所以我能够做的就是坚持自己不舞弊和不协助别人舞弊。记得曾有一位关系还不错但是沉迷于网游的室友,一次考试时坐在我前面。由于他平时几乎不听课考前也不复习,考试几乎不会做。他多次扭头过来看我答案,我都没有给他看,想必他当时一定是郁闷至极,结果那一次他考试没有及格。后来我还为此而内疚过好一段时间,每次看到他都感觉自己欠他一大笔钱:)当然那次考试,很多的学生(至少是20%以上)都舞弊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太迂腐,但我这么迂腐是有原因的。高中时看多了批判腐败的杂文,我就想,他们为什么会沦落为贪官呢?从那些堕落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人一开始都是两袖清风的,直到有一天终于收下了几百元的一笔小小的贿赂,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受贿的金额变为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终于,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在归纳他们堕落的原因时曾想,原因就是第一笔贿赂。如果他们没有收受第一笔小小的贿赂,就不会成为后来的巨贪。同样,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如果对考试舞弊习以为常,就很可能今后习惯于欺骗,这种欺骗可以发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学术不端,贪污受贿等。所以,考试不舞弊就是拒绝第一笔最小的受贿,就是断绝不诚信的开始。
 
外界制度的不合理也不应该成为犯错误的理由。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吧?难道就可以以此为由伪造数据争取多发文章吗?还有太多的不合理的制度,我们可以呼吁,可以抗议,但是不应该违背基本的原则。
 
对于吴宝俊在文章中对孙平老师的分析,个人不太赞同。学生在考前肯定是很重视分数的,老师考试前强调分数,一般都是从学生的心里出发,并不能说明老师认为考试分数重于兴趣和能力。一位老师究竟是从分数出发还是从兴趣出发来教育学生,应该综合地看他平时是怎样教育的。“该生在空格处分别填了一个字不、知、道!其二,最后一个论述题,该生答道:我就背了一天如何能会!”“可是你没有注意到学生也在纳闷:这老师为什么要出这样死记硬背的填空题?这些填空题我背了之后有什么用?我能学到什么知识?难道只是为了考试得一个分数就强迫我去背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吗?我不接受!!你没有注意到学生在卷子里写的:“不、知、道!”和“我就背了一天如何能会!就是对你这种行为表达的不解和不满!!”学生这样的回答,也许是和吴宝俊一样想表达对死记硬背考题的不满,但是同样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如果真实不满,我觉得直接写明白一点好一点,就说不喜欢死记硬背的考试吧!而且,既然不喜欢,就要敢作敢当,就要有勇气考个低分,不及格,甚至缺考(那位写下不知道的考生还是很有骨气的,至少没有舞弊),反正不应该舞弊。或者,向老师,教务办或者学校提建议或抗议都行。或者干脆退学!我当年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曾经下定决心要退学,吓坏了父亲,后来在他的百般阻拦及“先把本科读完,毕业后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的许诺下,终于没有退学。读研时,还是不喜欢临床喜欢科研,于是决定转为科研型的。学校没有先例,但是还好导师及学校都开明,顺利地转为了临床科研型研究生。这一次我可没有告诉父母了,先斩后奏。后来告诉父亲时父亲为此不高兴了很久。
 
吴宝俊在最后写道:“最后,作为本文的结尾,我要代表那些被大学的应试教育彻底郁闷到连上课都没有动力的学生,对你们这些不咋地的老师们说一句:以后考试少他妈出死记硬背的填空题!”科学网有许多的老师掌握命题和阅卷大权,我也同样在此呼吁:请少出死记硬背的题目,多出点能够反映出学生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916
本文关键词: 舞弊
相关文章: 考试与人生----舞弊考试=舞弊人生?
互联网揭露中国的舞弊和造假(The Internet Exposi...
当前推荐数:7    推荐人: famingkuang wuyishan watchman 张志东 wangdh cutefay 曹聪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钱金凤 [2009-1-29 13:10:38]  
我觉得咱们俩经历挺相似的,所以能体会到你的感受。但,别忘了Neil可是反面教材:)

一个观点的形成很多时候可能和言论者的见闻有关,但更多时候却是他经历决定的。有些事情,我们能明白甚至理解,但永远无法体会。
博主回复: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科学醒悟者 [2009-1-14 19:21:44]  
其实现在很多大学实际上是在纵容甚至参与作弊。
博主回复:说的不错。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cutefay [2009-1-8 13:33:06]  
呵呵,作弊的确是不对的,不管有什么理由
博主回复:严重同意!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nan [2009-1-8 8:29:55]  
说得对,作弊是不对的行为,说什么理由也是不应该的
博主回复:同意!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lecXu [2009-1-7 18:54:04]  
"也许他本人不是这个原意,本是想批评考试和教育体制。但这样的写法会给人一种感觉", I agree with this. hehe...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lecXu [2009-1-7 17:24:31]  
Nobody says cheating should not be blamed, including Baojun.

博主回复:他确实没有说过舞弊是应该的,而且他自己也不舞弊。他在文章的原文是:“学生考试作弊,确实不对。但是,我认为这不能怪学生,反而应该怪老师。责任不应该只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反而应该应该算在大学头上!”在很重要的两段中是这样说的。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认为学生舞弊的责任要记在大学头上,他在为舞弊辩护。下面的论证都是为这个论点服务。也许他本人不是这个原意,本是想批评考试和教育体制。但这样的写法会给人一种感觉(至少我就是这样)。我文中写的也不够准确,谢谢指正,已经修改。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sunshine [2009-1-7 11:35:09]  
古人还云:勿以恶小而为之!
博主回复:言之有理。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wuyishan [2009-1-7 11:05:10]  
坚决支持!学习时舞弊,工作后就可能犯罪。
博主回复:谢武老师!
记录总数:8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8-6-14 0:41:13
分类:科学人生│查看评论:11 │ 浏览:584   打印 

“垃圾论文”的价值

中国的科研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论文的数量却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俨然也是一个论文大国。批评者指出大部分的论文为学术垃圾或垃圾论文,言下之意,这些论文一无是处。虽然我一向非常反对制造垃圾论文,但我还是认为,“垃圾论文”的提法似有不妥,它们多少还是有价值的,所以也许可以称为低价值论文。申明一下,我这里所指的垃圾论文是不包括那些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论文的,那些论文无论怎样批判也不为过。对于“垃圾论文” (由于不同人的定义不同,所以我加上引号),我的定义是:在数据真实的前提下,那些被引用次数很少(或没有人引用)或者同行评议认为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论文。

从论文价值的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价值大、价值中等、价值小和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文四种。本文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分出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文,但是实际上这种论文是不存在或极少的。所谓的“垃圾论文” ,其实绝大部分属于价值小的论文。伪造数据的论文严格来说属于负价值的论文,不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垃圾论文” 的价值首先是可以指出“此路不通”,正如杨玲兄在他的博文《解决》中所说的“试误”一样。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工作,往往会出现阴性结果,而这种阴性结果虽然并不能直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但是只要是正确的实验操作、真实的数据,却可以告诉后来的研究者此路不通,提示应该换一种研究方法或思路。假设有100种可以选择的尝试,如果这些“垃圾论文” 证明了95种都不可行,那么后来的研究者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方法了。

 

“垃圾论文” 也有可能产生不那么重要的阳性结果。我们可以把科研的过程比喻为挖井: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挖出一口大井,想要挖出井来,需要选对地方,并且挖到一定的深度。高于这个深度的土层也含有一些水分(相当于阳性结果),但是还不足以出现井水。“垃圾论文” 的制作者们不断的挖掘掉外面的土层,使得离井的有效深度越来越近,并且挖出的土层中水分的变化可以推测出下面能否挖出井来及还有多远。垃圾论文的作者本身虽然没有最终挖出井来,但是却告诉了别人下面是否能挖出井,及离井是否近了。有经验的掘井人可以根据挖出的土层(垃圾论文的结果)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自己出场了,于是在“垃圾论文” 的作者及次要论文的作者放弃之后,轻而易举的就很快挖出来了一口大井。优秀的科学家往往有卓越的洞察力,能够从别人结果中发现线索和联系并做出重大发现,而垃圾论文的结果同样是他们思考的材料之一(当然重要的论文同样也是)。简单点说,重大的科研成果相当于质变,相对次要的论文和“垃圾论文” 的结果相当于量变,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无法产生质变。

 

此外,“垃圾论文” 还可以证明和完善重大的科学成果。一个新的科学成果做出来之后,要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如果是理论性的研究,应该可以为实验所证明。而大量的重复性的研究论文的发表,往往是相对次要的论文,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被多次证明了的科研成果,例如已经有10篇论文验证了某一个成果,第十个以后的验证论文是否就毫无价值呢?不是的,他们还是可以增加这个成果可信性的,虽然这种增加的幅度很小。而这种论文一般都会沦为“垃圾论文”,因为几乎不会有人引用。此外,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刚开始时可能会不够完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就可以发现问题并使之完善。另外,还可以拓宽某方法技术的应用领域。

 

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科研界,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相当于普通的平民百姓,而个别的杰出的科学家相当于伟人或领导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领导者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其实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领导者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虽然科学的发展并不是有大部分普通的科研人员所决定的(占少数的科研精英肯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在科研中,重大的科研发现都是建立在小的科研结果的基础之上的。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建立这样一个科研群体(在与现有的科研界隔绝的情况下),他们只发表重要的论文,而没有次要的或“垃圾论文”产生。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我非常反对制造垃圾论文。如果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博文,可以随便你怎么灌水。但是,当你拿了纳税人的钱来做科研之后,你就应该对纳税人负责。譬如,虽然二锅头也有价值,但给你1000块,你就应该给我买一瓶五粮液而不是二锅头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012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11] 标题:关于定义问题
发表评论人:lingfeng [2008-6-14 18:06:13]   回复
很多读者不认同本文的定义,其实有些东西是难以定义的,我在《没有准确的定义》一文中曾说过,严格来讲,我们无法对任何事物进行精确的定义。而且不同的留言其定义也不一样,看来,要得到一个公认的定义很难。因为很多对很多事情的判断都是主观的,例如,您认为没有价值的论文,可能另外一个人就认为有价值,那么您认为是垃圾论文,他就认为不是垃圾论文。那么在其他人看来,这到底是不是垃圾论文呢?不信,您可以留下您的定义,看看是否跟别人的一样?
[10] 标题:这不是垃圾论文
发表评论人:[游客]ichbinlxn [2008-6-14 17:36:18]   回复
作者对“垃圾论文”的定义不妥。(本来就)不应将结果不好的论文定义为“垃圾论文”,只要数据真实,论述合理,结果好坏,不是最重要的。不是作者也认为;能指出“此路不通”不是也有价值吗?!本人认为“垃圾论文”的定义主要应限制在:很多人都在重复的工作(方法也相同)及重复的结论。


博主回复:您的定义与前面几位又有所不同。我也认为不应该将阴性结果归为垃圾论文,只是很多人会把没人引用的论文认为是垃圾论文。而这部分文章中是有一些是阴性结果的。这一部分也可以指出此路不通。重复研究的价值很小,但不为零。请参见我对8楼的回复。
[9] 标题:垃圾的价值?
发表评论人:吴渝 [2008-6-14 16:00:04]   回复
呵呵,根本就是定义问题。看到您公告栏的话:“有些人看到事物的现状,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我幻想着事物从未有过的面目,并问为什么不是那样?”这已经解释了您成文的动机,和事物那个往往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另外一面较真。
调侃的说,垃圾肯定有残余价值,可以焚烧发电、再回收,解决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就业问题等。垃圾论文也一样。但请不要颠覆这个垃圾论文的定义吧,否则我们还真是在发垃圾之议论了(毫无意义的独树一帜)。
博主回复:谢谢吴老师。我是看了杨玲兄的博文很有同感而写此文的。垃圾当然有价值,这不是调侃。辨证唯物主义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关于定义,我曾在博文《没有准确的定义》中说过,事实上我们无法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义。您的定义肯定与我的不同,但是您能保证所有人或大部分人认为的垃圾论文跟您认为的是一样的吗?当然我也认为此博文虽然观点正确(定义的问题还有待商榷)但意义不大。
[8] 标题:不同意
发表评论人:[游客]歌希稻 [2008-6-14 15:10:02]   回复
定义有问题。
您说的是那些选题方向价值不大的论文,那些论文不能被称作垃圾论文。

通常所说的垃圾论文,是指作者粗制滥造,行文内容空洞无物的论文。
这些论文只知拾人牙慧毫无新意,或者空而泛令人看完很后悔的论文。

在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叫《没营养》,专门装这类垃圾论文。下载的论文先看一遍,如果是垃圾论文就拖进去,现在里面已经攒了很多了,垃圾论文浪费了我很多时间。

博主回复:您认为毫无新意空乏的论文也许在不同的人看来并非如此。例如,现在由于追求论文数量而把一篇论文拆分成几篇发表,这些拆分后的论文往往被成为垃圾论文,如果用一篇发表有价值,分为十篇发表虽然每一篇价值大大降低,还是有价值的。人们也往往把那些重复别人研究的论文成为垃圾论文,这些研究也可能增加别人结论的可信度,或结果不一致而发现其错误或提出新的问题。不知上面我所说的两类文章在您看来是否垃圾论文?
[7] 标题:谁愿意发垃圾论文
发表评论人:lphhu [2008-6-14 12:21:59]   回复
大家想没想过垃圾论文背后的“助推器”?
博主回复:显然大家都会想尽量发表好的论文。至少我想过,是由于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所致的。如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博文《sci,势在必行的改革》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g [2008-6-14 11:22:54]   回复
有偷换概念之嫌.
博主回复:您说的有道理。我以修改了文章,请看第二段。
[5] 标题:莫名其妙
发表评论人:[游客]醉拳? [2008-6-14 10:28:50]   回复
只喝过二锅头?
博主回复:哈哈,我喝过五粮液但没有喝过二锅头,不过对与不会喝酒的我而言其实感觉不到差别。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保留意见 [2008-6-14 10:11:43]   回复
唐先生似乎认为重大发现是以垃圾论文为基础的.但是,这样的观点只能代表部分或者很少的情况下是这样的,应该说大多数的重大发现并非建立在其他人的垃圾论文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其他优秀论文以及自己艰苦研究的基础上。
博主回复:也许我在文中表达的不太清楚,应该是垃圾论文是重大发现基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其他优秀论文和自己艰苦研究更为重要。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olff [2008-6-14 9:03:36]   回复
我也表示很支持作者的观点。
博主回复:谢谢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关燕清 [2008-6-14 8:47:39]   回复
我赞同峰君在文中试图表达的观点。。
博主回复:谢谢关老师:)

[1] 标题:不对吧?:)
发表评论人:lix [2008-6-14 1:57:52]   回复
这篇“垃圾论文颂”有定义的问题。

博主回复:李老师说的有道理,定义确实有些不清,现已修改。不过这绝不是“颂”,所谓颂,应是利大于弊,我不过是指出其被忽视了的价值而已,并没有得出可以值得颂扬的结论,正如我结尾所表明的观点一样,我是反对制作垃圾论文的。

估计不同的人对垃圾论文的定义不同,但总有共性的一面。我的定义是:在数据真实的前提下,那些被引用次数很少或没有或者同行评议认为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论文。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8-6-13 16:59:19
分类:胡思乱想│查看评论:2 │ 浏览:135   打印 

关于时间不能倒流的简单证明

许多科幻爱好者认为时间可以倒流,有朝一日能够制造出时间机器进行时间旅行。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有人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几十年前,并杀害了(例如误杀)他的父亲或祖父。这种情况能够发生吗?如果真有时间机器,自然可以。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父亲在没有生下他之前就已去世,有怎么会有他这个人呢? 所以时间倒流不可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962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Fenix [2008-6-14 9:02:01]   回复
不是有“平行宇宙”这么一说么?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hwu [2008-6-13 17:31:16]   回复
有一个美国电影,名字好像是”back to future“,里面有这样的情节描写。

这里面有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

博主回复:谢谢,有时间我看一下。
记录总数:2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8-5-14 23:36:58
分类:未分类│查看评论:2 │ 浏览:239   打印 

关于地震预测的设想
关于地震预测的设想
 
今天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预防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只有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才能防患于未然。经过思考,想到了几个设想。作为一个对于地震一窍不通的外行,我的这些设想可能有些不太符合实际,还望见谅。
 
地震前据说有些动物会有异常举动,所以可以采用生物预测的方法。怎样的生物才合适呢?地震多发区的动物,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如果不能预测地震的到来的话,就容易灭绝。对于穴居的动物,地震的危险尤其大。所以,可供选择的物种就是地震多发区的穴居动物,当然其它动物(或昆虫)也可能有这种功能。这种动物繁殖的越快,越容易发生适应性的进化。比较适合的动物可能是老鼠,蛇等繁殖快的小穴居动物(其它生物亦有可能)。不同的地震区其物种进化的程度可能不一样,所以对地震的预测能力亦有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研究方法:去各个地震多发区搜集这些可能的动物,然后在某一个地震的时候,检测其预测能力大小,选取那些对地震最敏感的物种,将其养殖在地震好发区(或敏感区),派专人看管,如果出现特异的异常行为(可能这些行为需要细致的观察和鉴别),则可以预测地震。
 
也许自然的选择其力度还不够大,那么可以选取一个或几个品种,进行训练,或人工选择。例如,将其养殖在地震高发区,大量繁殖,并可以给予人工诱变,然后在地震发生时,如果能预测地震的个体可以存活,不能者死亡。这样也许可以加强其功能。也许可以用人工的振动代替地震来进行训练或淘汰选择。也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例如老鼠进行杂交,后代中其预测能力也许或加强。(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合作研究,不过我除了想法之外一无所有:)
 
据说汶川地震前有一个渠县老龙洞流出红水,链接:http://news.163.com/08/0514/19/4BU74DOQ0001124J.html而且是每次大地震前该龙洞都会流出红水。如果是真的话,可能是地震搅动了水底的泥土,使水变浑浊。另外,杨先碧先生在其博文《四川大地震可能早有预兆》中提到,“湖北恩施市的观音塘在4月26日早上7时许,平静的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声,不到5小时,一池碧水全部消失,现出黑色淤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952  以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可能地壳岩石层在不同地区厚薄不同,板层的接触处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薄层处和接触处)地震的征兆就会更早更明显地表现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找出这些地区,并在这些地区设立监测点。
 
 
就像一个人如果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一旦积聚太多就可能发生爆发,所以内向的人一般不发脾气,一旦发脾气往往使人目瞪口呆。地震能量长期的积聚到一朝爆发,其强度也是惊人的。如果我们能设法时这些能量在平时就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那么也许就可以预防大的地震了。也即是以多个小的地震来代替一个摧毁性的大地震。这个想法估计现在是肯定不可行,不知将来是否可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68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2] 标题:求真的精神,支持!
发表评论人:罗时光 [2008-5-14 23:57:07]   回复
求真的精神,支持!这才是强大中国的希望!
博主回复:罗老师过奖了!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shewell [2008-5-14 23:48:51]   回复
有道理,
能用的,有参考意义的方法都不应该人为排除掉
可以多方面监测,比如动物,地震波,...
博主回复:对,既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应该综合多种方法来预测。
记录总数:2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8-5-4 19:50:17
分类:科研方法│查看评论:3 │ 浏览:260   打印 

请教高手:怎样才能用双眼看显微镜
一直不能用两只眼睛看好显微镜,查了资料也找不到答案,想到科学网上高手如云,就把问题放到这里来了,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我用两只眼睛同时看显微镜时,要么是成两个像,中间只有部分重合,然后将两个目镜的距离慢慢调近,还是不会完全重合。再继续调近,突然就变成了只有一个像,但这时是其中有一只眼睛是已经看不到了,也就是说还是相当于一只眼睛在看。如果在不重合的情况下,看了一会儿就容易头痛。由于以后的科研肯定会经常用到显微镜,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问了老师,老师说的方法也是将两个目镜调整,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没有效果。我双眼近视度数相差有一百多度,不知是否会有影响,但是戴上眼镜的时候还是不可以,估计是由于双眼近视度数相差太大所致的可能性较小。不知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解决?谢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29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孟德尔豌豆 [2008-5-10 23:39:36]   回复
我每次都直接把距离调到瞳距——配镜时测的那个~应该很准吧:)然后也是用ghwu老师的办法,还比较清楚的说。
有时候也会觉得好象不重合,但是盖住一只眼睛,发现还是之前“双眼”看的更立体,也许心理作用吧~
另外,我觉得戴隐形眼镜看得更舒服~
博主回复:呵呵,看来我的眼睛是有点问题了,应该去看看眼科大夫了。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hwu [2008-5-5 12:16:21]   回复
“我双眼近视度数相差有一百多度”。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但你肯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目镜时可以调整的。将不可调的那个用细调调到最清晰,然后用可调的那个大目镜调节,把该眼睛也调到最清晰。然后再调瞳距。


博主回复:谢谢ghwu老师,我有一个老师也是近视度数相差两百度,她说如果不戴眼镜看容易头痛头晕,但是戴上眼睛后就没问题了。按照您说的方法是可以使得不戴眼睛的时候两边都能看清楚,谢谢!不过,还是无法使两个像完全重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1] 标题:我告诉你
发表评论人:[游客]大毛忽洞 [2008-5-4 23:35:12]   回复
1。把两个目镜的距离调节到最小;
2。把两个眼睛对准其中的一个目镜;
3。慢慢拉大两个目镜之间的距离,同时要看着目镜里的视场;
4。直到两个眼睛都看到了视场为至,当两眼都看到视场之后,你就会有一种立体感;
5。双目观察可以使眼睛很舒服;
6。近视眼镜没有任何影响。
自己试试吧!
祝好!
大毛忽洞

博主回复:谢谢大毛忽洞老师,我按照您说的方法去试了,可是还是不行,也许我的眼睛结构比较特殊:)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把距离调整到与瞳距相适应,但是我却怎么也调整不到两使个像完全重合。一般人似乎都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相信是我的理解能力不足所致的。不管怎么说,还是谢谢老师。
记录总数:3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7-11-9 11:22:42
分类:教育杂谈│查看评论:0 │ 浏览:528   打印 

免费建地下通道
免费建地下通道
 
由于以前打算创业,所以对于商业上的东西有时也会关注一下或想一下。前几天下了公交车后要穿过地下通道到对面去,发现通道两侧摆满了各种小摊,有卖小吃的,有卖各种小饰品的,还有卖书画的,好不热闹!而且通过地下通道的行人也没有反感(至少我没有),反而有些高兴,正好看看有什么自己需要的东西嘛!
 
所以我想,其实可以提出一种免费建设地下通道的方案,即把它建成一个地下商场,两侧是商场,而中间必须留出足够宽的人行通道,以免商场妨碍了地下通道的正常功能。向企业家招标,条件是他们出资建设通道,以后的商场归他们所有,但是通道的建设费用也完全由他们负责。当然必须保证建设质量不至于影响到了上面路面的安全。这样的话政府可以不花一分钱但却能建设许多的地下通道缓解交通压力,而企业家也可以通过商场获利,行人的购物也方便,达到了“三赢”的结局。不知道企业家们是否会愿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545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7-11-9 11:07:49
分类:教育杂谈│查看评论:0 │ 浏览:495   打印 

一种新的自由休假方案
一种新的自由休假方案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调整休假方案,据说有可能取消“黄金周”,而增加民族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正在酝酿的新的休假方案有其积极之处,可以缓解由于全国人民度“黄金周”而造成的多种压力及生态旅游资源破坏。
 
但是,新的方案还是有其不足之处。假日的本质是给人自由,即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全国统一放假却难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某个时候有重要事情或想休息,而法定假日的时候却不想休息怎么办呢?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设置一种新的可以自由休假的方案。
 
具体的方案为:一年总计可以休息45天左右,但是法定假日只有春节七天及其它小假日如国庆中秋等都是一天,剩下的天数则可以自由的安排,打算休假时向单位申请休假,只有总天数不超过45天即可。当然自由休假可能影响单位的工作安排,这时可以这样解决:单位一年有3-5次拒绝申请的权利,而个人则有10-15次申请的权利(两次申请间隔要在一周以上)。具体的细节可以再想办法解决,但我认为这样才是更好的休假方案。而且如果想要家人或朋友一起休假,也可以大家一起申请即可。在不是很拥挤的时候全家一起出游,不是比黄金周一起出去要惬意多了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543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记录总数:0 总页数:0 当前页:1 934:
发表评论: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7-9-25 22:19:02
分类:医学知识│查看评论:0 │ 浏览:904   打印 

医生应该欺骗恶性肿瘤患者吗?

医生应该欺骗恶性肿瘤患者吗?

 

你二十四岁,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却发现患有恶性肿瘤。此时,医生和你的家人都知道了事实,你还不知道,而家人要求医生务必向你保密。你希望医生能告诉你实情吗?如果你是患者的父母、兄妹或爱人,你希望医生把病情如实告诉患者吗?当病人和家属的要求不一致时,医生应该怎样抉择呢?

 

 

我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实话说,我觉得应该告诉患者本人。毕竟,生命是属于自己的,自己有权决定该怎样来安排治疗。可是,如果患者本人不知情,那所有有关诊疗的决策就只能同家属商量来决定了,甚至包括要手术切除整个胃这样大的决定。如果他知道了自己生命所剩无几,也许会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优先做那些对他来说重要的事情。而且,纸终究包不住火,终有一天,他会发现事实,到时他又会怎样想呢?会不会责怪家人和医生?会不会带着遗憾撒手人寰?

 

 

家属的做法也可以理解。癌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晴天霹雳,也许患者知道了病情之后心理崩溃,无法接受事实,或者拒绝接受治疗,或者痛不欲生,这些都会影响到治疗和他的生存质量。所以,绝大多数家属宁愿自己承受痛苦。

 

国家的法规又是怎样的呢?规定的是必须患者和家属都签字或其中之一签字同意要求医生告知实情医生才可以告知患者他的病情。

 

 

我只是一个住院医生,上级医生要求我告诉患者是良性的,我只有执行。可是,我们的做法真的是应该的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也许,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可以告知,否则不可以告知。可是,心里承受能力又怎样来判断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829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记录总数:0 总页数:0 当前页:1 934:

 

 

 

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猎人带着他的猎狗去树林里打猎。来到了树林里,他们发现了一只野兔,随着呯的一声枪响,野兔中枪了,然而并没有伤到致命的地方,于是野兔负伤逃跑。猎人对猎狗说,你去把那只兔子给我抓回来吧!于是猎狗朝着受伤的野兔扑去,过了很久,猎狗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它没有追到野兔。猎人问,你这么强壮的一只猎狗,怎么会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抓不到呢?猎狗喘着粗气说:“主人啊,你看我累成这样,我已经尽力了,虽然还是没有抓到兔子,那也不能怪我了.......”       猎人看着这条累得不行的猎狗,于是原谅了它。再说那条受伤的野兔,它拼命的逃,终于逃进了它的老窝。其它的野兔看到它居然逃了回来很惊讶,问它:“你怎么这么厉害,居然从那条凶狠的猎狗手里逃了出来?”兔子说:“因为它为了完成任务,是在尽力而为,而我为了活命,是在全力以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99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da [2007-10-19 19:22:51]   回复
ewlfwkrek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lingfeng [2007-7-7 13:03:38]   回复
我完全同意laoyu的看法。
[3] 标题:字斟句酌
发表评论人:[游客]LAOYU [2007-7-6 23:55:32]   回复
博客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在发博文时应字斟句酌,故事很好,但要是错别字太多了就会倒人的胃口.您说是吗?
[2] 标题:谢谢提醒
发表评论人:lingfeng [2007-7-6 17:13:03]   回复
这篇文章是去年刚学五笔的时候为了练习打字而写的,所以有很多错别字,在发之前又没有仔细检查。谢谢laoyu的提醒!顺便说一下,这个小故事是我听艾莫先生的《演讲高手》里面所说的。《演讲高手》是很不错的一部介绍演讲方法与技巧的片子。
[1] 标题:注意博文中的错别字
发表评论人:[游客]laoyu [2007-7-6 10:44:20]   回复
在这篇短小的博文中,发现了两处错别字(一处为多字),什么是"一个猎人带状他的猎狗去树林里打猎",什么又是"问它工"?北大毕业生,是不应该的,注意博文中的错别字.
记录总数:5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8-7-14 22:16:08
分类:未分类│查看评论:1 │ 浏览:332   打印 

免职与撤职有何区别
免职与撤职有何区别
 
近日考完托福有了时间关注网络,才知道前段时间闹得纷纷扬扬的俯卧撑事件已经有了处理结果:贵州瓮安县委书记、县长被免职来源新京报7月4日),并且此前此前,瓮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政委罗来平和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申贵荣已被免职,新任政委和局长已于4日就职。我颇感欣慰。然而我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使得我又去查查什么是免职,一看不要紧,才发现免职与撤职大有不同。估计仍有部分网民尚不清楚其中区别,特贴在此扫扫盲。
 
免职是指任免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通过法定程序,免去国家公务员担任的行政职务。撤职处分是指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违反行政纪律,需要承担行政纪律责任的公务员的一种行政处分。
  
  免职和撤职处分的区别为:一是性质不同。行政撤职处分是一种行政惩戒措施,属于行政处分的范畴;免职是法定的人事处理种类,不具有惩戒性。二是条件不同。对于违纪情节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公务员,可以给予撤职处分。免职处理分为两种:一种是免去现任职务,另一种是职务自行免去。免去公务员现任职务的条件有7种:转换职位的;晋升或者降低职务的;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调出国家行政机关的;退休的;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职务自行免除的条件有5种: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的;被辞退的;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的;死亡的。三是后果不同。撤职处分的影响:降低一级以上职务,并按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和工资档次。行政处分期限为2年,解除前不得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参加年度考核,但不确定等次。行政撤职处分期满解除后,不视为恢复原职务、原级别,但以后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不再受原行政撤职处分的影响。免去现任职务,一般不影响级别和工作。职务自行免除,级别和工资肯定要受到影响,有的还会丧失公职、失去工作。
  
  鉴于上述区别,免职和撤职处分可以同时并用,即在给予公务员免职处理后,仍可以给予其撤职处分,不能用免职处理代替撤职处分;而公务员受到撤职处分后,职务即自行免除,不再办理免职手续,由所在单位报任免机关备案。(来自天涯论坛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355156.shtml
 
总结一下:1,免职不具有惩戒性。
2,免职后可以升职,可以转换职位,也可以降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203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刘玉平 [2008-7-14 22:38:01]   回复
最后一段总结不错……
博主回复:呵呵,我也觉得前面的解释太罗嗦:)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8-6-6 12:37:07
分类:教育杂谈│查看评论:2 │ 浏览:379   打印 

建设部否认灾区学校更易倒塌
我已经无语了。在听说会对灾区建筑质量进行调查之后我就预料到了这种结果。文章转自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a/20080606/001080.htm
在昨天下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否认灾区学校比其他建筑更容易倒塌。
齐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是学结构的,我不认为学校建筑比其他建筑更容易倒塌。因为在灾区不仅仅是学校倒塌了,一些其他的公共建筑以及民房也发生了倒塌。但是确确实实像国务院刚刚原则通过的重建条例当中提到的,对于人群活动比较集中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我们将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
齐骥表示,在建设过渡安置房的过程中,学校等公共设施将被优先建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016
当前推荐数:0    
(注册用户可推荐他人博文,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吴渝 [2008-6-16 18:44:07]   回复
期盼“引咎辞职”,这是起码的官员道德(区别于学术道德),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
博主回复:我觉得我都看不到这一天:)
[1] 标题:无耻
发表评论人:考槃在涧 [2008-6-6 13:20:17]   回复
早知道他们无耻。没想到他们竟然无耻到无耻的地步。
博主回复: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一个套路的了,如果宣布去检查,只要是牵涉的责任,结果肯定是没有问题,只要是涉及到功劳,结果肯定是形势大好。

 

学者唐凌峰 发表于2007-9-23 14:14:05
分类:胡思乱想│查看评论:0 │ 浏览:610   打印 

为何不用软件代劳

为何不用软件代劳

 

罗德海教授在他的博文中写道:“在中国,填表格几乎成了高校老师独特的风景线, 几乎每周我都要收到填表格的Email,什么样的表格都有。在高校,如果能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不为填表格之累,该有多好呀, 这是我们高校老师向往的. ”而杨玲补充说在外企也有一大批的表格要填写,而且多是大同小异。我想要说的是:在医院,我们每天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填写各种表格,表单。

 

前两天看到科学网的电子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很不错:《论文打假软件:向“抄袭剽窃”行为宣战》。论文打假软件,这真是一个又有创意又有实用价值的好办法!可是,文中说的好像只能用来查找学位论文的弄虚作假,对于期刊的论文,是否同样可以开发一种这样的软件呢?如果能够开发出来(或者已经有了),那对于学术造假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

 

同样,对于大同小异的各种表格,完全没有必要有劳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填写,那完全是一种严重的人才浪费!为什么不开发出一种能够自动填写表单的软件呢?从技术层面来说,应给是比较简单的。先建立一个数据库,把各种需要的资料存放到那里,要填写的时候,自动从数据库中调出来填进去就可以了!如果能开发出这样一种软件,一定可以起到很大的节约人力的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712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8-29266.html

上一篇:高考作文应向GRE作文学习
下一篇:Idea is not cheap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