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先战略,后战术 精选

已有 8733 次阅读 2010-8-13 04:52 |个人分类:经验总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战略, 战术

几年前,一本《细节决定成败》红遍大江南北。作者在书中指出:中国从来就不缺战略家,缺的是对细节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我非常赞同后半句,但是,绝不赞同前半句。我认为,中国人的战略意识也是不够的。
 
战略和战术其实是相对的。从更大、更高、更重要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就是战略;从更小,更低、更次要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就是战术。例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要不要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某一个国有企业是否应该上市?应该以怎样的方法上市?第一个问题相对于第二个问题是战略,第二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是战术,但第二个问题相对于第三个问题又是战略,以此类推。
 
如果你想要去中国某一个小村庄,你得先知道这个村庄在哪个省,然后弄清楚在哪个市,哪个县,最后才确定在哪个乡,哪个村。如果不知道那个小村庄在哪个省市,去了一个错误的省份,你永远也找不到那个村庄。相对于村庄的名称,省市的名称就是战略。没有战略,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做事情,都必须坚持“先战略,后战术”的原则。但在日常生活中,只注重细节,忽略重点,只管战术,不顾战略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曾经买过几本关于烹饪的书,翻阅过的本数就更多。但这么多的烹饪书籍中,让我觉得满意的却几乎一本都没有。每一本书都罗列了几百种菜的做法,列出了详细的步骤,配以彩图。可是,却不见有任何一本书在开篇的第一章介绍做菜的基本原则:火候怎样掌握?放调料的先后顺序怎样及为什么?做菜的常见问题有哪些,如何避免?等等。掌握了这些原则,那怕不知道一个菜的具体做法,也能做出不错的菜来,因为这些原理是相同的。不知道这些原则(这个其实很普遍),哪怕是学习了一百种菜的做法,也难以做好。如果遇到一种从没做过的菜,就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了。相对于具体的做菜方法,做菜的基本原则就是战略。可是,这些烹饪书籍却几乎不提这样的“战略”。
 
很多研究生,可能也包括科研人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一些细节问题: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这个试剂应该怎样使用?怎样写cover letter才能帮助论文发表?怎样做图表更漂亮?可是,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花过哪怕是一天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战略问题:在我研究的领域,还有哪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这个领域十年后将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等等。
 
看文献的时候,很多人会试图弄懂每一个细节。这个实验到底是怎样做的?为什么用了那个试剂而不是这个试剂?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可是,对于文章的大的思路却弄不清楚。这样做,就像把一片绿叶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看到了一个个细胞、气孔,却看不到条理清晰的叶脉。
 

我曾经就是这样看文献的。直到一周前,看完一篇文献后,有太多的细节问题弄不清楚。回寝室的路上,我一边骑车一边思考,忽然想到:我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细节上面去呢?这篇文章的主线是什么?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非常简单、清晰的主线。例如,我看的那篇文章,不过就是用某种方法,突变一个蛋白的不同domain,再去观察功能有何改变,从而得出不同的domain有什么功能的结论。两三天之后,看到施一公老师的博文《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496 ,其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看来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不是说看文献的时候不要管细节,而是说,如果连主线都没有弄清楚,却去关心细节,实在是本末倒置。一个科研人员,要想对学科的发展有一个大的把握,就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学科问题的网络。这个网络是通过阅读文献,归纳出主线,将主线连接起来才能建立的,而不是靠细节。所以,看文献的时候也要“先战略,后战术”。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灾区。有些家长,愿意每天五点起来,给小孩做饭,监督小孩学习。孩子从学校回来之后,又请家庭教师,或者强迫小孩去参加没完没了的特长培训班。可是,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成才,或者给小孩一个幸福的未来?前面的做法,都是战术问题,是一个错误战略的衍生战术。这个错误的战略就是:成绩好将来就有出息。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战略错了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我不是认为自己就完全做到了“先战略,后战术”。写下此文,除了与大家分享思考所得,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希望自己将来无论是行动还是思考,都能尽量做到“先战略,后战术”。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8-352520.html

上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与划时代的问题
下一篇:悲观者看见问题,乐观者看见机遇——我对转基因农业的看法

21 曹俊兴 武夷山 罗德海 王桂颖 刘进平 赵明 孙学军 杨秀海 罗渝然 刘强 吴志民 吕喆 李黎 鲍海飞 曾庆平 唐常杰 罗广营 韩魁 陈健 罗汉江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