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tangell 孤独的心灵,蕴藏着热烈的爱。

博文

闲话生死

已有 2892 次阅读 2011-2-13 14:30 |个人分类:夜雨醉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长寿, 鲁迅, 宗教, 故事, 生死

题记:“死亡的恐惧源于人们意识到死亡是无法超越的,甚至连超越的希望都没有。”——小郭

 

一个故事,是鲁迅说的吧。有户人家逢添丁之喜,众乡邻上门道贺,有说小孩日角隆准定有厚禄的,有说小孩人中长直必得长寿的,都是好话。说的人并不认真,听的人却也开心。后来有个不通世故的愚夫,上来就说这小孩以后肯定会死,被主人家乱棍打出。愚夫虽傻,说的却是实话。这个世界,有生就必然有死,出生之时就已开始入死之旅……

 

有生就必然有死,话说的不错,可不是死到临头的那一刻,又有几个人感觉到自己会死,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不怕死吗?因为你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死亡会降临到旁边人身上。”萨特是这样说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很不精确但有意思的口头调查,询问朋友如果告诉ta确定的死期,哪怕是活到100岁,问ta愿不愿意知道。答案是意料之中,没有人愿意知道。因为一旦知道了确定的死期,直面死亡之后,剩下来的人生就变成了一场倒计时。死亡的不可预期,这可能是不确定性带给人安全感的不多例子之一了。

 

以前在天涯遇见一个叫做米老排的人,他已经死了,骨癌。在他知道自己患了绝症后的几年时间里,做了许多自己以前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算是现实版的《遗愿清单》(值得一看的电影)。有时我会想,如果没有这场绝症,几乎可以肯定米老排这辈子都不会去做那些事情,几年里能做的事情却在几十年里都不会去做……直面死亡,是坏事,也是好事。

 

直面死亡,就是意识到“生之必死”的事实,意识到之后大体上可分成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既然生之必死,那就去享受生命的过程,努力去实现自己希望的人生价值,表面看是积极的;一种是既然生之必死,那生命只是无意义的一个过程,或在对死亡的恐慌之中度过余生,或在宗教中寻求来生or死后的幸福,表面看是消极的。看似不同,可出发点一样,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单从对死亡的恐惧来说,我们比起那些刚从树上下来的古猿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死亡始终是萦绕在人类心头的一片阴影,死亡意味着个体意识在现世的消失。为了掩饰这种恐惧,有了灵魂的概念,有了地下和天上的世界;随着科学发现证实地下和天上依然是现世后,又出现了平行空间的解释。即便有了宗教的安慰,可死亡依然是无法超越的……

 

死亡是无法超越的,于是便有人试图从他者的记忆中获得永生,“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就是这个企图的正面部分。在这个认识下,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彻底地遗忘。中国人的祖先崇拜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你有子嗣,总会有人记住你,逢年过节的还能用个木牌牌替代自己受上几拜。为什么逐利?因为生之必死,而利可以让现世活的更滋润一些;为什么追名?因为生之必死,而名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自己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追名逐利,或许说到底都还是因了对死亡的恐惧。

 

小沈阳说:“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死亡,或远或近总是摆在那里,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过完剩下的人生?

萨特说:“人活着的唯一价值,是行动。

 

这就是全部的答案了吗?死亡真的是一场无可避免的悲剧吗?

=====================终于出场的激动的分割线=====================

死亡是有价值的,死与生,犹如黑暗与光明。

没有黑暗,何来光明的温暖?没有死亡,何来生命的可贵?

追名逐利或许庸俗,可这庸俗之下却是生命的涌动,犹如一股激流奔腾。

 

死亡,或许是件令大多数人沮丧的事情;可永生却是真正的地狱,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同样值得一看)表达出了永生地狱的部分残酷。拥有死亡的意识,或许是人类的福气,不知福的人却是绝大多数……

 

什么是顺其自然?死亡,难道不是自然么?将意识到死亡的认识当成一件难得的礼物吧,人生或如盛宴,死亡就是这盛宴的最后一道甜点……如果总是想着这甜点,那前面的大餐估计也无心品尝了。

 

如何品尝?

坦然面对死亡,顺应本心尽可能自然而然的绽放生命,这是我的态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8438-412540.html

上一篇:笼中鸟
下一篇:紫薯山药鸡蛋糕

3 武夷山 刘进平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