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wenxin 汇聚古今通融天下.汇通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是幻想,更是现实。

博文

中医派别简易辨别法

已有 6838 次阅读 2009-3-23 11:1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医派别简易辨别法

作者:罗文新

       师承派: 常为名师门下高徒。对古典中医较为精通,对现代医学理论、技术掌握较少。多在中医研究院或中医院等中医要害部门工作,主张读经、通经。主张中医的发展要按中医自己的模式和体制。不大主张变革,不主张吸收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这些人掌握着中医发展的命运。

      学院派:有较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对现代医学掌握较多,可达现代医学专科水平。多为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分配在较先进的医院工作,接受了较多现代医学熏陶。了解古典中医的缺陷和不足,多主张中医变革。

      纯理论派:无临床经验或缺少临床经验。有中医理论功底,现代医学水平达不到医学中专(一般医学院医学相关专业2680个学时,中医专业仅约800个学时,请参阅作者文章“中医危机”)。在阴阳转化,气血的运动,经络的传导、交接,中药的四气五味等方面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既不需做实验,也不必上临床.抄抄古书,凭空想象,就可获得硕士博士等学位.以中医系统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药理、方剂等专业的老师多见。此类派别的出现,为中国现行中医教育体制下形成的特殊现象。

      古典派:有系统学习中医的经历。现代医学知识缺乏。思想与师承派大致相同。对中医古典较为精通,常常引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书籍中句子甚至章节。推崇古代医圣。认为今不如夕。对现代医学理论、技术掌握极少。多在基层中医院或小医院等部门工作。认为中医与西医不同,叹息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的侵袭。

      江湖派:江湖郎中、民间医生均属此派。多有祖传、师传等中医背景,中医理论知识不多,有一门或几门中医小技巧。现代医学知识极度缺乏。喜“忽悠”。常将现代医学理论不伦不类地、随意地、有时甚至是荒谬地应用于中医中药理论。以广告上多见。如用“中草药消除病毒因子治疗肝炎、肝癌。”等。

      现代派:可分为汇通派、中西结合派、废医存药派、中医改革派等。中西结合派又可分为中学西派,西学中派。中西混合派等。

     1.  汇通派:医疗对象只有一个,所以,主张医学应不分中西,可融会贯通。一般为中西医均较精通的专业人员。一般认为,汇通派因中西结合派的兴起而消亡。

      2.  中西结合派:分为中学西派,西学中派。中西混合派

              (1)中学西派:中医出身,具中医师的思维模式,系统学习、掌握了现代医学。中医系统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出自此类学者。学院派中,些类人员最多。

              (2)西学中派:现代医学学者,系统学习惯了中医学理论,掌握了一般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中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经历过文革熏陶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多见。分配在中医院校的大量医学院校毕业生也多为此派。中医系统的比较前沿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出自此类学者。

              (3)中西混合派:不分中西,可按各自的理论体系,熟练将中西医药应用于临床。此派少见。

       3.  废医存药派:主张保存中草药,废除中医。一般为医学专业人员,毕业于医学院,对中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对中医基础理论十分困惑。对中医的发展感到前途渺茫。

       4.  中医改革派:多为现代医学学者,对中医学较为精通。认为中医有特色,但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有被现代医学吞并,淹没,替代的危险。主张改革中医,变革中医。中医需与时俱进,才能在现代社会立足。西学中派中主张改革的人员最多。中学西派主张改革的学者也不少。     

       废医派:主张废除中医。多为中医自学者,一般有中医自学经历而无系统医学学习经历或无临床经历。对医学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上,对中医的了解比较肤浅。又生活在现代医学的环境中。对现代医学了解比较多。准确地说,这一派别的人物,还不能称为中医内的派别,应属于中医边缘派系。

                                                                                                        

                                                                                                              2007年于武昌花园山4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016-221967.html

上一篇:面向对象的中医基础理论
下一篇:五行学说新释

3 刘玉平 杨秀海 郭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