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wenxin 汇聚古今通融天下.汇通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是幻想,更是现实。

博文

汇通医学

已有 4818 次阅读 2009-7-8 10:59 |个人分类:临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汇通医学

汇通医学

 作者 罗文新

概述

汇通医学(Huitong medicine)是以振兴中国医学为目的,全面吸收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汇通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融合成一门新医学的科学。

所谓西医,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我们一般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是指近代和现代医学,是传统中医人对现代医学的称谓。在过去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

相对于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历史上还有一个中西医汇通与汇通派。中西医汇通的概念提出很早。历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是一些思想上受到改良主义影响,学术上接受了西方医学和其他科学,以振兴发扬中国医学为目的,主张引进西方医学中先进的理论、技术与中医汇通的学术派别。因时代和当时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当时的中西医汇通派的汇通成就,大体上以任应秋“汇而未通”之评为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汇通派因中西结合的出现而终结。

所谓“汇通医学”,是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汇通,是一门现代专门学科。他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西医汇通”。中西医汇通的概念只存在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中西医汇通是部分中医人的看法,而且只是一个历史名词。
        当代活跃在基础、临床、科研各个领域的所谓中西医结合,实际上也起源于中西汇通。换句话说,中西汇通是中西结合的鼻祖。

所谓中西结合医学,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现代医学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现代医学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

中西医结合发轸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中西医结合,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所以,目前的中西结合,是一种没有体系,没有目标的大杂烩。同样,中西医结合也没有归宿。如果有归宿,那只能是一个,要么归于中,要么归功于西,即西同化中,或者中同化西,或者两者共同形成一门新的医学。

大量的中西结合实践发现,在许多场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西无法结合,或者,结而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西结合的结果是“结而合于西”。

中西医汇通简史:

中西医交流,从唐就开始了,只不过唐时我国的医疗事业发达,一般输出的多,引进的少。

19世纪中叶以后 ,西方医学随着先进的技术,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方医学书籍的翻译、建立现代医学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

初,西方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带来一些西方医药知识,如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已出现。

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保守的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这样的人,以非医学专业的中医人为主);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 ,要全盘 接受现代医学的内容。还有一些医家开始接受现代医学。

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 ,必须吸 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中西汇通派也很不一致。

如毕拱辰、金正希等接受记忆在脑说,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

中西医汇通,许多人认为是会聚、沟通之意。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则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则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现代医学的有关知识……”。

1.中西医汇通思想及汇通派起源

对中西医汇通思想的起源,一般认为,与近代改良主义思潮有关。

姜氏认为,中西医汇通的指导思想即是改良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赵氏认为,中西汇通思想其源头可上溯到明代徐光启,也就是在1903年左右,洋务派主持“新政”时,中西汇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流行。

最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人则是洋务派李鸿章。中西医汇通的实际工作,有人认为可以从更早算起,即在明代,现代医学的“脑主记忆说”已传入中国,并被许多人接受,而略早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已引述了西方古典医学的“四体液说”,并与中医学互参,且该书已出现对中西医学术要“会通”的观点,因而方以智是“中西汇通派之第一人”,其后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亦兼采西医一些古代理论,“是提出比较成系统的中西医汇通理论的第一人”。至于首倡“中西医汇通”这一口号的,则公认为唐容川。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的提法,早期医史著作均无论及,《中国医学史略》介绍了唐、张、恽诸家。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医学史》统编教材中,1978年的四版教材以后才有“中西医汇通派”的名称和介绍。

“中西医汇通派”的含义和范围,诸家说法不尽相同。陕西中医学院主编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称:“中西医汇通派是一些思想上受到改良主义影响,学术上接受了西方医学和其他科学,以振兴发扬中国医学为目的,主张引进西方医学中先进的理论、技术与中医汇通的学术派别。”

中西医汇通派的终止时间也有很大争论。多数有把汇通派的时限,定为清代至解放初期。

一般认为,中西汇通派最后因为中西结合的兴起而走向衰亡。

对于汇通派的代表医家,统编教材与《中医大辞典》以唐、朱、张、恽四家为代表。浙江省中医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一书,分中西汇通为三期,各期人物大率在任氏之三类的基础上有所增减。陈大舜主编的中南五省区《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界中其敏锐者便开始了解并接受西说,如汪昂、赵学敏、王学权、陈定泰、王宏翰等。然而真正持中西医汇通学术思想观点,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而形成一个‘汇通学派’者,乃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西医汇通医家范围甚广,这些医家大多数亦是临床上卓有建树的中医学家。

2.探索汇通

20世纪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逐渐构成对中医学的冲击。一些中医学家承认西方医学有先进之处,也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试图把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术加以汇通。有的还创办学校、办医学刊物等,推广中西汇通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医学见能》唐宗海著

 

当时的中医药期刊也反映了中医界锐意革新的思潮,内容上中西兼备,如《绍兴医药学报》载《中西医学互有得失论》(1909)、《中医与西医之比较》(1921)。《医学杂志》192l至1922年连载《中西论脉搏之对照谈》、《中西解剖血室考》、《论中西脉候法异同》、《中西生理相合》等,都反映了当时进行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进展。其中陶定兰所写《中西医学互有得失论》一文最有代表性。

陶氏在文章中从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药物以及医学教育等,较全面的对中西医学加以比较。他认为:“研究中西医学之得失,要掌握西医学理论,必须先将已译中文之西医书,择其精本,潜心研究数年,然后才知中、西医学之得失所在。”并强调:“一国有一国之住民,一方有一方之风气,宜于西国者,未必宜于中国,宜于日人者,未必宜于华人。……亦宜将华人之体质习惯,异于外人之处,详细研究,乃能推行尽利,若于中医源流,漫无根底,率从事于外邦之学堂医院,即使造诣极精,也不过多一知西医之学生。于风气既难升通,于华病仍无补救。”

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提出“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主张。  

西洋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一些中医界的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2.1.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他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Tang ZongHai Esseutial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jiang: Yuhai Publishing House,1894.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申江油海山房石印本⑵),其主张(1)“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学,(2)中西医学原理相通,(3)重中轻西,厚古薄今。《清朝续文献通考》评价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2.2.朱沛文的“通其可通,存其可异”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期),字少廉,著《华洋脏象约纂》一书(1892),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他强调学习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人体结构的不足,他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的态度。  

2.3.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前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Zhang Xichun. Records f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s and Western Medicine,BeiJing: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1974,1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8⑶)”,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张锡纯强调临证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上来沟通中西医学。他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2.4.恽铁樵的“中西文化之不同”   

恽铁樵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广泛地接触了中西文化,又通晓英语,这些使他有条件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他认为,“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他还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Yun Tieqiao study o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n:Second volume of Yao’an’s collection of Medical Books. Page 10 and page 81.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第二辑下《伤寒论研究》,10页,81页)”。他的文化差别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在的中医人一直强调的“中西医最大的差别是文化”,就是源于恽。

 朱沛文等的“中医穷理,西医格物”,恽铁樵等少数先觉者对中西医方法论进行了探索,杨则民甚至总结出了中医的整体综合特点等,都留下了可贵的遗产。

3.对中西医汇通派的评价

目前认为,中西医汇通派的汇通成就,大体上以“汇而未通”之评为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

3.1.思想方法。多数人认为,“中体西用”是中西医汇通的指导思想,因而汇通一开始就存在以中医为体、为本、为主,以西医为用、为末、为辅的思想倾向,所以,或用西医证明中医,或认为西医理论包括于中医理论之内,或以中医理论支配西医理论,这些思想在汇通中占主导地位,为此强行通过机械比附、曲意文饰来汇通,有时还主观地否定西医,多带有感情色彩,难免得出许多违背客观实际的结论。“中医为体、为本、为主,西医为用、为末、为辅”的思想被当代中西结合的中医人所继承。

3.2.中、西医学术体系的差异。对于中西医的比较研究,论述颇多。兹据《精华》一书概括认为:中、西医两种学术体系,是由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两者都鲜明地反映各自的文化特征,都深深地打上各自的时代烙印。中、西医方法论迥然不同,中医采取综合-演绎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生命,西医则擅长应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认识人类生命,各有长处。由于时代的限制,汇通医家还不能把中医、现代医学在概念和体系上进行汇通,以至于现在的中医人,仍认为中、西医概念、体系完全不同。

3.3.学术水平不足。中西汇通失败的原因,与当时科学技术,现代医学的发展、交流水平有关。近代科学、近代医学在我国的传播有限,汇通的先行者,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肤浅的中医人,因此,常以传入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传染病学为主,汇通学者接受的近代医学知识有限,有的甚至对中医也了解不深。

3.4.社会因素。如高等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说:“统治阶级从未把中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4.中西医汇通派具有重要地位与历史意义。

统编教材《中国医学史》指出,在帝国主义利用西方医学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时候,汇通医家通过汇通这种方式和途径,批判和抵制对中医学的种种攻击,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医药学。

有人认为,中西医汇通派在近代“一度代表着中医学发展的主要潮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部分的著名中医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中西医汇通这一行列,而这一现象说明,中西汇通为中国医学之主流。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在近代中医界贯穿始终,否定汇通派,就是否定近代中医。从临床上看,代表中医学的主流依然是中西医汇通派。

中西医汇通派对近代中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学者认为,中西医汇通是当代中西医结合的继承;或者把中西医汇通可以看成中西医结合的前期阶段。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为当前中医学术的开拓、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研究中医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思路。

重新开创医学汇通的意义

中西医汇通派在世纪之交,“第一次真正对中医命运和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精华》),他们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他们发展因中西结合的兴起而消亡,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中国医学的发展决不会停留。但新的环境下,以现代科学为背景的中国医学,决不能一直徘徊在“因土生木,脾属土,肝属木,所以治疗肝病,要补脾土以养肝木”这样的极简单的“取类比象”中。

自从现代医学慢慢走进中国,有多少志士仁人,呕心沥血,研究探讨,试图接纳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对古老的中医学进行改良,实现“中西医汇通”,可是从明代到现在,历经数百年,中西汇通没有实现,倒是出现了中医从主流走向消亡。就现时整个社会和医疗体制而言,作为学派,已经没有“纯中医”。纯中医只存在于江湖郎中之中(见作者文章:简易中医派别辨别法)。在社会中,已经没有纯中医的生存环境。

中医的权威专家们一方面大力倡导仅使用古人用过的名词和概念,一方面又极力反对使用新名词,许多具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胞学意义的现代名词,仍势不可挡地在中医学中扩散开来。

中医药大学教材的中医内科学中“炎”“肿瘤”“感染”等名词或概念到处都是,“激素”、“代谢”、“听诊”、“CT”充斥所有中医教科书,中医大学本科不得不花费学时的30%,来学习现代医学生理、生化、微生物、病理等课程。虽然其现代医学水平仅相当于全日制中专,但对于受传统势力控制极深的中医系统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当代中医人,如果只是熟读中医经典,只是掌握温病和六经辨证等古典医学知识,不认识“脑膜炎”、“肝炎”、“传染病”,就根本进不了临床,也无法行医(祥见中医革命之一 中医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都是汇通的结果,只不过因汇而全通,汇而后通,汇于无形,不被大家认识,或者不被大家承认罢了。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由阴阳学说、精气学说、卫气营血学说、经络学说、藏象五行学说、证候理论等组成。这些理论构成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如何使这些理论与现代科学接轨,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的环节。这些学说是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最难相容的医学理论,也是现代西方医学研究者们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如何发展这些理论,使之不被现代社会和现代医学淘汰,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医学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

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软件没计思想和人工智能兴起后,我们以它为工具,对中医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古老的中医学中,含有面向对象和人工智能的思想。以面向对象的观点来分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可把中医理论分为四个等级,或者叫四个层次。第一级为阴阳,第二级为卫气营血,第三级为经络、脏腑,第四级为症状、疾病。第四级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相同,这就为我们统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体验和社会现实,经过多年的医学院校和中医院校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为中国医学的一席之地,罗文新提出当代“汇通医学”的概念,即把古旧的“中西医汇通”变为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汇通,把中西初步的汇通实践变为汇通理论体系与实践全面的“汇通医学”。在此基础上,逐淅发展出汇通医学基础理论,汇通诊断学,汇通证候学,汇通内科学,汇通外科学,汇通骨科学,汇通儿科学,汇通妇科学,汇通康复医学、汇通老年病学、汇通营养学、汇通养生学等各个汇通医学分支。完成了中国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的整体转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016-242469.html

上一篇:八纲辨证新说
下一篇:精、气、血、津液新说

2 武夷山 金小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