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TiO2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已有 8822 次阅读 2017-2-18 18:02 |个人分类:健康生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钛, 肠道功能

TiO2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诸平


1 食品级TiO2添加剂的粒度分布

来自Children may have highest exposure to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2017216日报道,在糖果和口香糖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钛(TiO2),有可能会改变消化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此项研究成果是由美国宾汉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于2017年元月18日已经在NanoImpact杂志网站发表,详见:Zhongyuan Guo,Nicole J. Martucci, Fabiola Moreno-Olivas, Elad Tako, Gretchen J. Mahler.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 ingestion alters nutrient absorption in an in vitro model of the small intestine(点击可以免费下载原文). NanoImpact, 2017, 5: DOI:10.1016/j.impact.2017.01.002.

哪些食品中含有TiO2添加剂呢?

TiO2是一种普通的食品添加剂,当然有许多食品都可能含有,看看下面的截图就可以略知一二。



TiO2纳米粒子对小肠细胞结构的影响对照图


在慢性接触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之后,小肠细胞吸收营养的能力和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一个屏障的能力显著下降。美国宾汉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结果显示,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恰好就是在从口香糖到面包等多种食品中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看看网络上对于食用二氧化钛的介绍:食用二氧化钛俗称白色素,是食品级二氧化钛的简称。它是较高分性非包膜处理的锐钛型二氧化钛,也称作食品级钛白粉,或者医药级钛白粉,作为着色剂和食品增白剂使用,无毒、无味、白色粉末状,有时候为了方便分散,也制成液体状,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药物制剂中,可作为白色着色剂制备薄膜包衣混悬液,糖包衣和明胶胶囊剂,也可与其它着色剂混合使用,应用于皮肤用制剂,也可取代淀粉用做药物的赋型剂。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用于糖果包衣,凉果,果冻,口香糖,无甜味剂型固体饮料和浓缩型固体饮料中,含乳饮料,膨化食品。蜜饯(话化类),果酱,沙拉酱,蛋黄酱等需要增白的食品中。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粉底、粉饼、防晒霜、眼影、口红、唇膏、牙膏、爽身粉、痱子粉、膏霜以及白色香皂等;甚至在香烟和雪茄过滤嘴、宠物食品等其中也有应用。

急性暴露没有多大影响,但慢性接触减少了肠道细胞表面的微绒毛。随着微绒毛的减少,就会削弱肠道的屏障作用,新陈代谢放缓,一些营养素如铁(Fe)、锌(Zn)以及脂肪酸的吸收就会更加困难。对酶功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伴随炎症信号的增加。

二氧化钛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而且人长时间食用也不用担心,它不会置你于死地!真的会安然无恙吗?美国宾汉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也是此论文的通讯作者格雷琴·马勒(Gretchen Mahler说:“我们对于一些微妙的影响很感兴趣,我们认为人们应该对其有所了解。在此之前,对于氧化钛纳米粒子如何影响微绒毛已有研究,但我们关注的是非常低浓度氧化钛添加剂的影响。我们也拓展了以前的工作previous work),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纳米粒子会改变肠道功能。

二氧化钛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不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这样认为,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920-1996)也有明文规定: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别名CI.食用白色6号(CI Food Pigment White 6)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2.0 g/kg;用于凉果,最大使用量10 g/kg2010年对于有关食品添加剂二氧化钛又颁布了新标准(GB 2557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钛)。因此,在多种食品中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这样就是消费者在无意识之中摄入二氧化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二氧化钛的确是一种惰性、不溶性材料,常作为白色颜料应用于油漆、涂料、造纸以及塑料等行业。它也是防晒霜当中阻止紫外线的一种活性成分。然而,虽然二氧化钛(titanium oxide)用于牙膏是为了强化清洁作用,但是它可以通过牙膏进入消化系统二氧化钛用于也用于一些巧克力,会使其质底光滑;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也甜甜圈提供白颜色;还可以使脱脂牛奶的外观更明亮,更不透明,使牛奶更加美怡人。但是,其潜在危害也不可忽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Paul Westerhoff实验室2012年的一项研究,测试了89食品( tested 89 off-the-shelf food products),其中包括口香糖(gum)、夹馅面包(Twinkies)、蛋黄酱(mayonnaise)等,发现它们都含有二氧化钛。此项研究中大约有5%的产品含有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详见:Alex Weir, Paul Westerhoff, Lars Fabricius, KirilHristovski, Natalie von Goetz.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 Food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点击可以免费下载原文).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4): 2242-2250.)为了回应外界(As You Sow)对于食品级二氧化钛添加剂质疑的压力,邓肯甜甜圈(Dunkin Donuts)于2015年已经停止使用含有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糖粉。尽管有生产商已经承诺停止使用,但是不能保证每个食品加工企业都能够将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同时也难以保证食品级二氧化钛当中不含纳米微粒,因此,对于含有TiO2添加剂的食品消费,还是谨慎为妙。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相关原文:

Children may have highest exposure to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Dunkin' Donuts ditches titanium dioxide – but is it actually harmful?

小肠及吸收作用的简介

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小肠顺便进行一下介绍,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 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而小肠的结构是分层结构,其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黏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 h,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很细长,盘曲在腹腔内。小肠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 m2左右。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估计一个成年人小肠的内表面积为200 m2。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当然,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分泌功能以及运动功能。这些作为科普知识,网络上都可以看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210-1034466.html

上一篇:无需墨粉仅靠光即可多次打印重写的纸张(修改稿)
下一篇:DDT的25篇热点论文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