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表达能力的思考

已有 2539 次阅读 2021-12-12 17:06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近期,经历了一些事情,我在思考表达能力问题。百度百科中的定义,“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我觉得定义挺好,明白了定义,并不代表具备了“表达能力”。

    有篇投稿,给我提了条修改意见:“主要是口语化比较多,你从头到尾把口语改成书面语,……,直接说事,就是消除随笔味。”我自身打一开始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写博文的时间长了,这个问题确实很突出。写博文与正式给学术期刊投稿,确实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之前部分博文结集出版,在出版过程中的三审三校环节,将口语改成书面语也是花过好些时间的。表达容易形成个人表达习惯,时间久了,切换起来并不轻松。

    圕人堂有位老师评述我的博文:“写得很好,文字风格是大家喜欢的。每当泄气的时候,读到你的文字都能够继续做事。”我的回复是:“属于草根图书馆人的土味情话。期待微努力促成微转变。”我的文字风格,部分原因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父亲做过我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可以说是我的作文启蒙老师。四年级作文,训练过描写,父亲对我当时表现出的描写能力,给予了充分地表扬和鼓励。而且从那时起要求我写日记,写日记的习惯,实际上我算是一直在坚持,只是在2005年之后,写博文代替了写日记。我上高中后至参加工作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与父亲的书信往来频率很高。我喜欢父亲的文笔,也喜欢父亲写的字。父亲是1962年高中毕业的,在他的同龄人中,算是文化程度很高的,尤其是在农村。父亲抓我作文抓的紧,抓我写字抓晚了,连握笔的姿势都是错误的且一直未能改过来,一直到现在,我的字是羞于见人的,幸运的是,从我参加工作后,虽然几乎天天都要“码字”,但是是在电脑上操作,很少场合需要手写。父亲的毛笔字和钢笔字都写得挺好的,实际也可以说是长时间练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早年我发表在学术期刊的文字,有同行曾对我说,看不懂我写的东西。而且不止一位,我在写所发表出来的东西,目的就是希望让人懂,对人有所帮助的,不然,意义何在呢?之后,我一直在努力做些改进工作。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实际上日常交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需要与许多人打交道,与老师、与学生、与同行、与有业务关联的资源与服务供应商等等。早年,有位同行在他的文字中描述过我,大意是说我不善言辞,但聊到图书馆话题,则感觉换了个人。妻子转告其有位同事对我的评价,说是早年同我打交道,感觉不大舒服,现在不一样了。我自身也有做过反思,我自身的状态,始终处于较为忙碌的,而且属于急性子,有时可能欠考虑。图书馆工作,性质较为特殊,属于服务型,时间长了,对我的为人处世或多或少会有所影响。对于个人来说,我很幸运,我先后接触过许多图书馆业界、学界、教育界师长和朋友,耳濡目染,见贤思齐。近几年,我在有意识地努力提高自身授课或演讲能力,学习借鉴是一个方面,在实践中锻炼与成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说来有趣,近些年的要求愈来愈近乎苛刻的“学术不端检测”,这对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年大段复制粘贴,或许是无关大碍,时下不可以。超过一定复制比,学术期刊可能会被直接退稿。前人或他人的话不可以大段引用,得用自己的话表述,而且需要努力做到“信、达、雅”,这是需要下功夫的。今年,我自身做“圕人堂文摘”的摘编工作,实际上也是给自己提供一个锻炼机会。摘编需要所写、改写,将原本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编写成可读性较强且传播效果更好的短文。如果摘编,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给原作者或源期刊添堵或添乱,会被立即叫停的,这就尴尬了。

    表达能力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比如编辑出版规范等也是在发展变化之中,还有就是需要注意不踩红线不跑偏。科学网博客平台写博马上就满13年了,这些年,科学网编辑及科学网诸多师友对我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帮助与支持,比如有的师友会直言不讳提出质疑或批评,这是时下非常稀缺的,每每受益匪浅,由衷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1316267.html

上一篇:闲话图书馆从业者的社会形象
下一篇:深层次信息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12 刘秀梅 郑永军 李宏翰 尤明庆 冯兆东 范振英 李学宽 史晓雷 籍利平 宁利中 姬扬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