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无处安放的科研心 精选

已有 6928 次阅读 2022-8-22 21:56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拜读李东风先生《做科研应该从一而终,而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1352170.html),笔者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李先生诚挚分享自身科研心得,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吁:做科研应该从一而终,而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现行的科研体制和考核评价,让年轻的老师们失去自我,只能跟着感觉走。若到了40岁还没有稳定的科研方向,独立的研究领域,就只能随波逐流。”“时光如流水。不要频换方向,不要频繁跳槽,踏踏实实做科研。冷门也好,热门也罢,只要肯钻研,相信一定会有所成就。稳定的科研方向加上耐得住寂寞是成就科学家的唯一途径!”李先生是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5月“开启真正的退休模式”(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1339702.html)。教学、科研均很出彩,难能可贵!

    读了李先生的博文,我那无处安放的科研心,再起波澜。今年,我参与了正高职称申报,经历了一些事情,对“现行的科研体制和考核评价”多了一些感悟。其中最深刻的领悟是:我以为的远非我以为的,若干伤与痛,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我原打算在李先生博文之后发条评论,但未能想好如何表达。搁置之后,发现赵福垚老师在李东风先生博文后评论道:“1982年的时候没有非升即走。在今天,换不换方向,跳不跳槽,很多的时候根本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能够从一而终,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福泽,是一种幸运。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幸。”赵老师这句话也确实是肺腑之言。我想表达的大致亦如此。人世间,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甚至显著差距时,或许更需要“脚踏实地”,随机应变,沉着应对。

    对于科研,或许我算是比较执着与专注的一位。虽然存在诸多“先天不足”“营养不良”,但因为先后得到许多师友的指导与提携,我一直在努力,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我快50岁了,实际上我还算不上拥有“稳定的科研方向,独立的研究领域”。我倒是真心希望拥有,但真的是力不从心。这些年,我自己实际担任多家期刊的审稿人角色,实际关注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项目申报等,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观察与思考。作为科研项目申报的屡败战者,得与失需要认真反思,但目前的我修行与功力尚浅,既不想“随波逐流”,又未能“甘于寂寞”,因此“心猿意马”“心烦意乱”“心焦气躁”,患得患失、左右为难、坐立不安。原本我是希望“退而结网”,集中数年精力做冷门研究,经历“风吹浪打”之后,我动摇了,担心误入歧途、无功而返。

    我近年的科研兴趣,有一部分是关于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史的。几代图书馆学人的努力,个体视角、集体视角再稍作拓宽(比如与同时代其它学科领域学人比较),时也运也!谢灼华先生认为“我们做研究,如果说你在这个领域里面有一两篇文章在几十年以后人们感到你这篇文章还站得住,那你就可以了。不可能你写的文章都好,那是不可能的事。”(谢灼华, 黄鹏, 宋登汉, 鄢珞青. 以史发端的图书馆学探索之路——谢灼华教授口述史访谈[J]. 图书情报知识, 2022, 39(2): 30-39.))实际确实是这样。我似乎该醒醒了,凡事过犹不及,知己知彼,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1352231.html

上一篇:我们该如何重视图书馆人才?
下一篇:闲话图书馆员的本职工作

20 姚伟 郭战胜 许培扬 郑强 刘欣 王安良 郑永军 晏成和 曾跃勤 周忠浩 武夷山 韩传辉 梁洪泽 鲍海飞 何应林 叶建军 黄河宁 宁利中 农绍庄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