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笔耕不辍,学无止尽

已有 5299 次阅读 2010-1-14 11:39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随笔, 图谋, 笔耕

    昨天收到《图书情报工作》校样稿的邮件,一打开校样PDF文档,吓了我一大跳。朱红色的改动令我眼花缭乱。我刚开始怀疑是否编辑发错了。我前些年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过4篇稿子,收到的校样没有朱批。经咨询豫阳先生,确认无误。静心看校样。发现,这份校样的稿件并非自己提交的修改稿,也就是收到的校样是经过编辑修改过的稿子。有些错误并非原始错误。校样稿将一些语言表述进一步规范化,改得很认真。我并不完全同意校样稿的修改,因为一些语言表述本身并没有标准表述,是个性化的,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形式的规整的丢失了好些信息。总体来说,我尊重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小修改数处。
    具体到这一篇论文,经历了很多次修改。投稿前有次大修,经过直接求教知情的老师,获得了更为翔实可靠的信息,赶紧更正。审稿过程中改了两次,审稿专家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参照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了改正;另一次是两条参考文献的起止页码问题。定稿以后,编辑进行了修改。比如中英文摘要都有删改。修改之后校样稿又进行了修改。作者又修改了校样稿。作者修回的校样稿,正式出版前必定还有一次修改。这样累计至少修改了7次。
    新近写了一篇博文《送Keven之赴政协》,编目精灵老师告之,“之”就是去的意思,“之”与“赴”同义,还提供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实例。我则认为“之作虚词。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编目精灵老师指出,此乃“之”做动词用例,还提供了相关链接。学习之后,发现自己确实错了。一边致谢,一边修正为《送Keven赴政协》。
    我在做校报编辑时,曾经修改过不少稿子。自己也发表过一些文字,包括书、刊、报。对文字有几分自信但很不够。以博文为例,许多博文的遣词造句,经历过找金山词霸和搜索引擎。即便这样,自己回头看的时候经常可以发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部分还是承蒙师友们批评指正。虽然常写,但错误不断。在不断犯错误中,有所进步。这非常符合“用尽废退”的理论。另一个佐证是我的英文写作能力是越来越不自信了,英语学习的时间也没少花,但很少动笔写。
    有时我想,写东西太没劲了。学术论文,其实真正原创的东西少得可怜,自己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或者别人早就想过了,甚至做过了)。就算有点原创的东西,几人欣赏?实际价值非常有限。很多研究,做比想更重要。写过则止是与事无补的,我更倾向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哪怕是非常有限范围内很小的问题。随笔休闲性的文字,总感觉自己的才学非常有限,比自己有才的人太多太多了。指望这个糊口是没这个能力,因为按80元每千字的稿费,我个人从写到投稿到正是发表,平均每千字至少得花费2小时以上。性价比那是相当低。
    我从小学四年级(11岁)开始写到今天。笔耕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发现其实因为笔耕还是收获了很多很多。比如师友们的赏识与帮助,精神上的愉悦,物质上的激励(为数不多但于自身不会忽略不计的稿费及奖励等等)。笔耕促进学习与思考,选择笔耕不辍,因为学无止尽。我需要坚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287145.html

上一篇:生活教育了我
下一篇:我的简单梦想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