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承泰
教师节忆中学老师
2021-9-14 10:36
阅读:1679

在中学读书,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我是老三届的一员,1962年下半年考入昭觉中学,196910月下乡。在中学的读书时间,从1962年下半年到19666月,只有四年。再往后,就是文革,停课闹革命了,直到1969年下乡。所以,连高中都只读了一年,实在有愧于当年的“知识青年”称号。

当年,读初中时,魏桂华老师讲授生物和地理两门课。生物课是授课一学年,两学期:先讲授植物学,一学期;再讲授动物学,又是一学期。现在,只记得生物分类系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还有“索饵洄游”!“索饵洄游”是有典故的哦。同班同学都知道的。

魏老师讲授的地理课,也是分两学期讲授的:先讲中国地理,再讲世界地理,各是一学期。上地理课时,那段时间我迷上了用方格法缩放地图。一上课,就在课本的地图上,打上方格。再在课文的空白处,打上数量相应的方格图,但是每个方格的大小,与原图是不同的。然后,就在每个方格里,依据原图的线条形状,要做出相应的放大或者缩小的处理后,套绘在相应位置的新方格中。一幅地图绘完,看着自己绘制的新图,与原图大致相符,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历史课,是马新泉老师讲授的。好像是授课一学年,两学期:先讲中国历史,再讲世界历史,各是一学期。现在只记得,马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的辛亥革命时,着重讲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并把这八个字,大大地书写在黑板上。

物理课,是刘兴财老师在初中二年级时开设的。记得第一堂课,刘老师走到黑板前面的讲台后,用浓重的南充口音自我介绍说:“我叫刘兴财,南充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的。”然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刘兴财,南充师范学院”几个大字。

老昭中的音乐、体育和美术课,都没有专职的老师,似乎都只开设在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就停了。

在老昭中读初一时,开了音乐课,是禹华远老师来上课的。当时,学校没有音乐教学教具,连脚踏风琴都没有的。怎么上音乐课呢?禹老师是把要教的歌曲抄写在一张大纸上面,把大歌单纸贴在黑板上。然后,拿了一把二胡来,用二胡拉曲子。二胡拉一句,学生就对着大歌单唱一句。记得当时教了一首朝鲜歌曲“在泉边”,歌曲活泼,好听。在初二时,禹华远老师被调到金阳县文化馆去了。我们班的音乐课,也就停了。

老昭中的美术课,是苏文芬老师上的。现在,只记得苏老师放一个物品(如花瓶)在讲台上,讲了一下素描的方法,在黑板上做了素描示范。然后,我们就开始,对着讲台上的物品,在个人的图画本上,开始素描学习。

老昭中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体育课都是由其他任课老师来兼任的。当时,学校只有一个极简陋的篮球场。球场既无边线、中线和三秒区线,球架也是因陋就简的。最初的球架就是栽两根木桩,上面钉几块木板,在木板下方安上篮圈。后来,才请木匠来,做了一对基本正规的篮球架。

学校学生实行住读,每周上课六天。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操场上跑步,要围着操场跑好几圈。带着跑步的老师,是值周老师。在跑步时,要大家一齐呼喊口号“一、二、三、四”。刘兴财老师带操时,领呼的口号与众不同,在“一、二、三、(停顿一下)四”后,是连续的“一一二二三三四”。有趣!

其它的体育器械基本没有,在初二时,师生动手,用砖块、碎石垒了两个乒乓球台。台面是用水泥抹的,球网就用几块砖头并放在球台中间代替。简陋的乒乓球台受到同学们的热情光顾,一下课,大家就拥挤在球台边,排队,轮流上台。规矩是每人只能打四个,输了的就下台,换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刁承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2148125-130413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