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知青生活杂记之二:生产队的磨房

已有 3226 次阅读 2015-11-24 09: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我所在的生产队还有一座磨房。

磨房就靠在穿越生产队的一条水沟边上,一半浸在溪水里,一半立在溪水上。严格地说,磨房不是一座房屋,只是一个棚子,四周没有墙,只有几根木柱,支撑着棚顶。一眼望去,磨房里面就只有一个圆圆的大石磨。

大石磨确实有点大,直径大约在1米左右,上下磨扇都是用青石打造而成。上面的磨扇较薄,厚约一尺;下面的磨扇则较厚,约有二尺厚。两页磨扇扣在一起,中央的磨轴穿过下磨扇,直接连接到上磨扇。在磨轴转动时,下磨扇是固定不动的,磨轴只带动上磨扇转动。上磨盘的顶面有一个连通上下的孔,上大下小,是原来添加待磨的磨料的。在上下磨扇接缝的靠下处,是一个木制的磨盘,用来盛接从上下磨扇接缝中磨出来的东西。木磨盘围着下磨扇,里面紧靠着下磨扇,外面是正方形的,最窄处在一尺左右。

棚子的下面,是一个平放的圆形大木轮。木轮的大小、结构、制作风格,与碾房的木轮是一样的,不知道它们是不是由同一位师傅做出来的。木轮的边缘仍然是用厚木板隔成一格一格的,水流冲在木格版上,就带动木轮转动。木轮的轮边和轮轴,也是用粗大的木料辐条连接起来的。直立的木轮轮轴,与上面磨盘中央的磨轴,是上下相连的,用的是同一根木料。这样,下面的木轮一转动,就会带动上面的磨盘转动了。

和碾房一样,冲动磨房木轮的水,也是通过一个木槽来冲动木轮的。不同的只是,磨房没有建造水池,而是将水沟里的流水直接引入木槽。同样,木槽上也设置了一个闸门,屋内的人可以通过闸门的提升,来控制冲动木轮的水流大小,从而控制木轮的转动。

那条沟的溪水,是从生产队后面的大山里面流出来的,先流过我们知青点住地的门前坝子下面,再向下流不到200米,就流到了磨房。沟里的溪水四季不断流,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溪水清澈,是我们洗漱净衣的好地方。

磨房是生产队公有共用的,平时也无人看管,谁人都可以使用。我们就用了几次。

第一次用磨房,是我们下乡的第二年。当时知青还在吃国家的供应粮,每人每月35斤。顺便说一句,我们学校是上年10月底集体下乡的,按照规定,国家还要供应我们一年12个月的粮食和油、肉等各种副食品。经过一年的劳动,到第二年,知青有了工分,就参加生产队的分配,国家就不再供应了。尽管每人每月有35斤大米,但我们同灶的4个男生,正是20来岁的后生“吃长饭”的时候,加上油荤少,干的又是重体力劳动,35斤大米远远不够。又没有历年的积蓄,就造成寅吃卯粮的尴尬。正好,那年6月间,生产队收了小麦,在小春分配中,按照人头,每人分了20斤小麦。我们4个知青,就是80斤麦子。这下可以解燃眉之急了!

但是,总不能把麦子直接煮麦粒吃啊!所以,就用上磨房了。

尽管天天都从磨房边上经过,这还是第一次进磨房磨东西。扛上麦子口袋,顺沟而下,上了几级台阶,就进了磨房。磨房的地面是厚厚的木板,下面是哗哗的流水,走在上面有点弹性。先把水闸试着打开,转转磨扇。再放几把麦子到磨盘中,把磨盘里面上次使用后残存的东西驱赶出来,再把木磨盘打扫干净,就可以开始磨我们的麦子了。

80斤麦子磨了一大袋粉。这可是地道的连麸带面的麦粉,不是在粮店能够买到的筛了麦麸的“八五面”、富强粉。当时叫做连麸粉,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是原生态的面粉啊!

生产队没有罗筛,不能把麦麸和面粉分开,只好直接烹制这种连麸的麦粉。我们用这种连麸粉,每天做几个大饼子,在锅里面烙熟。饼子烙得黄黄的,一人一个。在出工的午间休息时候,那就是我们的加餐了。想起那时我们四个知青,一人抱着一个黄黄的大麦饼猛啃,又没有菜,就几口水,吃起来可是真香啊!现在还在遗憾当时没有照几张照片留下来!当然也包括那黄黄的大麦饼的照片。

嗨,真是遗憾!

说明:照片由当年的同队知青老潘提供,特此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48125-937993.html

上一篇:初秋校园
下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三:知青的下乡安置经费

4 韩枫 史晓雷 胡文政 林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