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我觉得当前学术界的“帽子”运动一定会造成不公和不平等

已有 8415 次阅读 2018-6-9 18:27 |个人分类:Science in action|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这些年中国的学术界大力引进“人才”,这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我觉得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戴帽子”配置资源这个事就值得大家给以关注。中国的学术圈子长期因体制原因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人为意志决定资源分配和资源流向,本是“人治”的弊端,采取市场需要决定资源分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充足的机会获取所需资源才是我国科教改革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现在风靡一时的依据“帽子”配置资源,而这些“帽子”又都是人为的结果(如果果如那些“帽子”所寓意的才学,那中国的科技早就蜚声国际了!)。所以实际上由过去的政治意志变相地改成了“部门”和“团伙”意志,这些意志决定“帽子”抛给谁或戴在那些人的脑袋上,并由此决定了科研资源的分配。这其实依然是一种变相的人治,而非市场在配置资源。


  与其巧立名目,制造“帽子”,还不如静下心来,对已有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加以优化,这可能更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被中国科技界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相对公平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

  主要表现在大家都可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由他人评议,这是彰显它相对合理和相对公平的地方。但是,这里面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完善的细节问题,比如现有的国际评审缺乏一种让申报人维护“公平”的申诉制度。凡是申报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都知道,评议者的意见被过分看重(倚重),申请者只能获得申报机会,却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自身权益”机会,假如有评议人因自身的原因给出有违申报人的原意的评议意见,基金委依然没有给申报人“解释”的机会。而是明确规定这种情况不能“申诉”,并被计算在负面评议。于是,这类有瑕疵的评审意见被“强制性”纳入有效评审意见中。我觉得这一点要改一改。如果引入“申报人答辩(通迅)制度”,给申报人一个解释的机会,我觉得这更加合理。


  与此类似,如果已经运作的机制被进一步完善,我觉得实际效果可能会大大优于类似通过“部门”和“团伙”意志给人戴帽子,然后依据帽子分配资源这种人才引进。因为一套稳健的,能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并因公平公正而越发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不仅更能让现有科教人员凝神聚力,心甘情愿地自我挖掘创造潜力,而且会对海外真正的人才(不是投机分子)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8980-1118171.html

上一篇: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寻求解梦
下一篇:师傅呀.. 坏坏坏!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13 牛凤岐 彭渤 黄仁勇 叶晓明 王庆浩 杨正瓴 李学宽 史晓雷 蒋永华 程帅 夏铁成 刘钢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