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对中国大学分层体制的一些思考

已有 3850 次阅读 2022-10-17 09:25 |个人分类:论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中国大学被人为地分层,先前用“重点”和“普通”来标识,如国家重点,地区重点等,随后则换用211、985等进行标定不同大学的“层级”,最近又用“双一流”的分层”机制。诸如此类,最终把中国的大学人为分层出“三六九等”。

 一、大学人为分层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首先,对高校进行的人为“分层”所采取的“指标”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公正,也无法为一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校和学科提供一种有利其发展的客观环境。更不用说很多人为因素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各高校之间公平竞争,妨碍机会均等的办学机制,更有可能使中国的高校在获取与办学有关的资源方面陷入“马太效应”的窠臼。马太效应的“助强抑弱”使得高校间办学资源的获取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时,资源配置的两极化最终势必也要通过不同层级的高校的办学条件加以体现,造成科研条件,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分化,并很大程度上徒增各高校招生工作的复杂性,使得部分高校可以“掐尖儿”招生,部分高校只能“兜底”招生。而能“掐尖儿”招生的高校不止包揽了“优秀”的考生,同时也有足够的资源吸引“优秀”师资,体现明确的“马太效应”。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那些不得不“兜底儿”招生的高校,一方面难以招收“高分”考生,另一方面更难吸引“优秀”师资,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人为地增加了这类高校的办学难度,势必会有害其高质量办学的积极性。

二、大学人为分层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强者愈强,弱者无望轻易改变弱势”的分层体制,不只会给学校发展带来人为干预,同时,往往会带给有关高校的学生一种“误解”,使得在校学生容易接受“内卷”和“躺平”的心理暗示。集中体现在部分学校的学生因为所处高校层级高而虚骄,误以为凭着学校的“层级”就可以有不错的出路,而部分处于低层级学校的学生则通过“躺平”表现的自暴自弃。

   不止于此,政府把高校分层出三六九等,引发社会在用人机制上的“上行下效”,则进一步印证了学生们对在校学习和与之相关的个人发展机会的“误解”。最终使得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更加看重的是学校所在的层级,而不再相信“个人奋斗”,以及通过个人奋斗才能获得更多可能成为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人等传统的教育理念。这种情况会最终使处于不同层级学校的学生都放弃提升自我的努力。高层级的以为不用努力,低层级的以为努力没用。另一种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处于两极分化高校之中的教育平台有可能影响“社会流动”,设想那些智力素质高,但受限于所处家庭经济条件或所在地区中等教育水平不尽如人意等因素影响的青年人,他们一旦未能在高考中取得理应取得的成绩,便不得不入读“兜底儿”招生的高校,那么在上文所描述的教育环境中,这些高质素的青年潜在人才最终真正成为人才的几率会被人为地降低。

  无需缀言,只有办好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才会更利“科教兴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赋予各类高等学校公平的发展机会,使它们在相对有利的环境中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一批国际公认的“一流大学”和具有“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搭建”出国际公认的“一流人才”培育平台,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振兴国运,使各类一流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神州大地上!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8980-1359725.html

上一篇:浅析潘学峰的一首英文诗《末日的迷失》的创作技法
下一篇:潘学峰诗选-猪脸花

12 王涛 史晓雷 郑永军 尤明庆 王安良 刘钢 高宏 农绍庄 周忠浩 逄焕东 康建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