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看一个理工男对汉语诗词美学的建构 (《林海谈诗》序) 精选

已有 10108 次阅读 2017-9-3 11:12 |个人分类:图书评论|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诗词, 评论, 科学与人文


林海兄的《林海谈诗》要被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微信给我说:“我的诗友很多,但是从对诗歌的挚爱,对新诗的热情,对于新的理论和主张的认识等诸方面看,你是最合适的写序的人选,加上我们几十年的友谊,应当非你莫属了。”被他高帽子一戴、一忽悠,我头脑一发热,连书稿都没看,就一口答应下来了。拿到《林海谈诗》书稿并翻阅后,我开始后悔了,拖了一个多月没敢回复,继而想反悔。

《林海谈诗》是一部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关于诗的美学的图书,重点探究了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作者用结构主义理论方法,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美学体系——从高到低分别为诗的语言美、诗的意境美、诗的哲理美和诗的蕴涵美4个层次,观点非常独特,内容十分个性化。书中第二章“诗的结构”重点谈唐诗宋词的格律,而汉语古典诗词格律正是我的软肋,我又是林海所嘲笑的那种既不懂格律平时还喜欢写点自以为是古典诗的人,不敢为他写序,自然情有可原。但是,昨天,林海兄告诉我,书稿已编辑、排版、校对完毕,只等我的序写好便付梓。我这才意识到,这个时候如爽约,让他临时再找人写序,无异于拆人房屋,只好硬着头皮写序,厚着脸皮交差。

好在“诗的结构”这一章林海教授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借助结构主义的理论,来对汉语古典诗词格律进行解析的。作为与林海同样的理工男,加之和他同为北京理工大学校友,又有近三十年的交情,再加上十五六七年前我还曾担任过大学出版社的社长,站在为老朋友、老同行好心帮倒忙的角度考虑,我写这篇序的底气也就有了,胆子自然也就壮了。

林海“文革”前考入清华大学通信专业,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北京理工大学先后攻读信号处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所谓“信号处理”,就是把记录在某种媒体上的信号通过特定技术处理以抽取出有用信息的过程,它是对信号进行提取、变换、分析、综合等处理过程的统称。信号处理又是以数字信号处理为中心而发展的。这是因为信号通常可以用数字化形式来表示,而数字化的信号则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软件来实现计算或处理。在全球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信号处理技术无疑是一门极富活力的学科,正以强大的渗透力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没想到,林海居然把他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了对诗词尤其是汉语古典诗词格律的解析上,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在林海看来,汉语古典格诗词和现代诗的知识是结构性的,以唐诗格律为例,只要找到了这个结构的原点,再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成新的节点,就可以生成唐诗格律全部完整的结构。林海把唐诗格律知识结构的原点定义为“平仄交错的句式”,通过将“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4种标准句式构成唐诗七言绝句的原始正体,由此推导出七言绝句的原始变体、换位正体和换位变体其他3种格律,以及七言律诗的原始正体、原始变体、换位正体和换位变体等4种格律,继而推导出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原始正体、原始变体、换位正体和换位变体共8种格律,从而推演出了唐诗的全部16种格律。

这还不算完,更绝的是,林海还给出了唐诗格律的数学表达方式,以及上述推导的数学演绎过程。他用数字“0”表示律诗中的平声,用数字“1”表示律诗的仄声,再把律诗中每句的平仄的数字看作 2 进制数字,转变为 16 进制数字后,再把一首律诗中每一句的 16 进制数字连起来,就得到了一首唐诗格律的“数字表达式”。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五言绝句为例,其数字化的描述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11001=19

黄河入海流。00110=06

欲穷千里目,00011=03

更上一层楼。11100=1C

这首诗的最终数字表达式为:“1906031C”。

当用类似于信号处理的数字化方法来表达唐诗的格律时,林海发现,其格律变化蕴含着下述5 条规律。规律一:正体+03=变体;规律二:原位正体两联对换=换位正体;规律三:五言 0 换成6=七言;规律四:绝句正体+绝句正体=律诗正体;规律五:绝句变体+绝句正体=律诗变体。有了这 5 条数学规律,学诗者就能够从五言绝句的“原位正体”出发,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导出唐诗的其他 15 种格律。林海对这5条规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它们不是对于个别现象的描述,而是对于具有同一性质的诸多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和抽象,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普遍的意义,不存在任何的遗漏和例外。林海第一次对唐诗格律进行数字化表述和数学规律揭示,无疑是汉语古典诗歌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掌握了这5条规律,唐诗的这些格律完全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你只要拿出做初等数学题的劲头很快就能全部搞定。《林海谈诗》对作者的这套理论和方法有着详尽的叙述,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林海认为,唐诗的格律在结构上是封闭的,其形式是有限的,而宋词的格律在结构上是开放的,其形式是无限的;人们可以从一个或若干个结构原点出发,生长出宋词的形式结构,但不可能穷尽之。有意思的是,林海还发现,人们完全可以在宋词现有的格律结构上,再生长出新的格律节点,轻松地创造出一个个新的词牌,而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在《林海谈诗》一书中,林海给出了用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来创造新的词牌的生动实例,这使得这部颇具学术性的诗论平添了许多趣味性。书中关于“诗的声韵”、“诗的修辞”、“诗的美学”等问题的探讨,林海的结构主义解析同样精彩。

我和林海相识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其时他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曾短暂留校工作。那时,不惑之年的他才情四溢,诗书画摄影俱佳。他的现代诗《几何学的烦恼》《沉睡的维纳斯》等,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还模仿写过《婚姻几何定理》《相思月中秋》等诗。那段时间,我在学校组建了一个松散的诗社,一帮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高年级研究生经常凑在一起交流诗作、学习探讨、共叙友情。林海长我17岁,当过兵,做过基层公务员,教过书,下过海,13年前以大学教授身份退休,是我亦师亦兄的好朋友。最近二三十年来,在从事所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还致力于汉语诗词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并自2006年始,以莲花王子笔名在新浪等网站开设博客,展示他的原创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讲授古典诗词格律等知识,传播中华文化艺术。

我曾在科学普及出版社任职,现在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工作,有着多年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经历。在我看来,自从2002年颁布《科普法》、2003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公民的科学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却明显滞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大都沉溺于做理论研究工作,而不屑于将这些高深的理论成果通俗化、趣味化,使之惠及更多的民众。林海认为,我们的生活需要诗,诗能使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更加美好。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将自己长期以来对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体系研究的成果系统化、科学化,成就了《林海谈诗》一书,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做出了样范,可谓功德无量。

  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创作与欣赏的理论著作,都因为这些大作不能像傻瓜相机那样被我这种智商不太高的人轻松掌握,最终都没有勇气认真读完,更谈不上准确掌握了。汉语古典诗词和现代诗创作和欣赏的理论,被林海这个理工男用通俗的结构主义方法就解析了、建构了,《林海谈诗》给了我学习掌握的勇气和信心。为此,我非常乐意向读者推荐《林海谈诗》,相信这部图书对欣赏和创作汉语古典诗词以及现代诗会有很大的帮助。

是为序。

——2017年8月26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7-1074015.html

上一篇:由发现引力波所想到的——读吴裕祥《光暗之争》著作有感
下一篇:题遂宁

24 刘浔江 刘全慧 王凯 王从彦 柏舟 迟延崑 苏德辰 杨正瓴 武夷山 吕洪波 朱俊向 徐义贤 鲍海飞 黄永义 李泳 强涛 刘钢 蒋永华 李颖业 孙宝玺 xlsd zjzhaokeqin ZYHDZ advogat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