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人物著作相辉映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纪念邮票首发 精选

已有 9468 次阅读 2018-5-28 08:43 |个人分类:信笔涂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纪念邮票, 首发式, 李时珍, 宋应星, 科普

 webwxgetmsgimg (14).jpg

2018年5月26日,中国科技馆嘉宾云集、气氛热烈,《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邮票首发式在这里举行。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邮票共1套4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全套邮票面值4.80元。

我在代表主办方中国科技馆致欢迎辞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以及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日子里,时逢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举办中国古代科学家及其著作纪念邮票首发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争先,可谓意义重大;作为国家级大型科普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技馆开设有“华夏之光”展厅,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家及其著作纪念邮票”在这里首发,是科技场馆与邮政公司面向广大公众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功探索,

首发式上,作为国家邮票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即兴演讲,从李时珍、宋应星及《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入手,畅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中国科学家邮票发行趣闻、轶事。

640.webp (11).jpg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23岁开始随父行医,曾供职太医院,行医数十载,当时已很有名望。为修正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的错误,他历时27年,到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编撰完成了多达52卷的中医典籍——《本草纲目》。

640.webp (12).jpg

《本草纲目》凡16部、60类,共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401.webp.jpg

宋应星是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他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402.webp.jpg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 (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3编、18卷,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包括农业技术,以及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手工业技术。

整套邮票以素描绘画手法表现了两位古代科学家及两部科学著作的形象。

——第一图中的李时珍身披斗笠,一手举药草,一手拿药锄,正在仔细端详手中的三七药草。

——第二图是摆放在书案上的《本草纲目》,一盏油灯、一只茶盏表现出李时珍潜心著书的辛劳,背景采用了“金陵本”《本草纲目》的序言部分和4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三七、朱砂根、千年艾、绿毛龟。

——第三图表现宋应星在花机旁与织工研究纺织工艺。

——第四图展示了《天工开物》明代初刻本(即涂本)中的两幅插图:双作用活塞式风箱和水碓,背景采用了明代初刻本《天工开物》的上卷首页图。

邮票设计者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晨。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胶印工艺印制。

webwxgetmsgimg (17).jpg

首发式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分公司共同举办。首发式后,全体嘉宾参观了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有道是:

人物著作相辉映,

邮品首发聚嘉宾。

编撰医籍勘典误,

时珍本草纲目新。

天工开物揽百科,

农艺传承颂应星。

方寸无言弘伟绩,

科技发展图复兴。

——2018年5月26日


注:更多内容请看本人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gh_7accba19d1bc_430 (2).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7-1116061.html

上一篇:把宇宙装进盒子里
下一篇:科乐王子露真颜

8 武夷山 张晓良 LetPub编辑 刘铁 黄永义 史晓雷 ljxm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