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科技导报》与科学网博主的缘分

已有 4971 次阅读 2009-9-16 18:18 |个人分类:学者风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科学网, 科技导报, 友谊, 博友

 

我是200768在科学网上开的博,之前的博客一直在新浪网上——现已和新浪“离婚”,专心与科学网结秦晋之好。我在科学网上开博,刚开始完全是出于工作的考虑——科学网上有许多专家学者,便于我约稿;科学网主要讨论科技问题,便于我学知识、开眼界、长见识。2年多来,断断续续放上去了280多篇博文,结识了不少新老朋友,确实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提供了许多信息,《科技导报》由此也与许多博主结下了良缘。

武夷山:我和武老师认识比较早,但真正密切交往还是2007年下半年请他主持《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栏目之后。武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涉猎广泛,而且人品非常好,讲信用,守时间,重诺言。每次他都会提前几天在约定的时间交稿,他的文字基本不用修改,字数也控制得很好。对于我和主编冯长根教授给出的命题作文,他也尽可能地支持、配合。武老师为这个栏目奉献了许多美文,我希望他长期主持下去,但2008年下半年他感到身体不适,提出请辞,并非常负责地推荐了后任主持人。尽管退出了主持人的位置,但武老师还是经常为“科技纵横捭阖”栏目撰稿。我和武老师君子之交淡如水,没事从不打电话,只要打电话,一定有收获。

任胜利:任博士是科技期刊界的“大腕”,可谓德才兼备,我特别欣赏他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处事低调的风格。他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工作,从事的又是科技期刊编辑和研究,2008年我把《科技导报》欲开设“科技基金申请漫谈”栏目的想法和他交谈后,立刻得到了他的相应和支持。我也“死皮赖脸”地缠上了他来主持这个栏目。任胜利确实够朋友,这个栏目2009年开设后没有再让我操一点心。

王飞跃:王飞跃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副所长、研究员,也是引进的大“海龟”,他既是《科技导报》的编委,又是我们刊物的老作者。飞跃兄思想飞跃,文思泉涌,给我们投的学术论文常能引起读者和科技媒体的关注。我请他做《科技导报》2009年下半年开设的“科学博客”栏目主持人,自认为最合适,他为人痛快,毫不犹疑就答应了。他出手的前两篇博文“会议还是期刊,这也是个问题?”“申办IJCAI记事”在科学网上的点击次数都接近7000

何毓琦:何院士是科学网上的“巨无霸”之一。作为华裔科学家,他看待科学技术问题的视角很独特,我也一直关注他的文章。2008年,我特意让编辑部的英文编辑黄永明(现已被《南方周末》挖走)与何老联系,约得他的大作“科学为何保守”,翻译后在当年第13期《科技导报》刊载。最近,王飞跃又向何老约了一篇“科学博客”栏目的文章,即将在我刊发表。

郝柏林:郝院士是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大科学家,我没有和他见过面,不少人和我说他不好打交道,但仅仅通过电子邮件我竟然就约得他为《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写文章。他的大作“老老实实做研究”发表在我刊2006年第1期。其实,人与人之间只要以诚相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打交道的。我以后会专门写博文谈向院士约稿的经历,这里暂不赘述。

石耀霖:石院士给《科技导报》投过好几篇学术论文,今年就发表过他和别人合作的一篇有关地震研究的论文。2004年第4期的《科技导报》封面刊登了一幅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我把木星的卫星“爱莪(Io)”误作“木卫二”,后来接到石老师的来信,专门指出“爱莪(Io)”应该是“木卫一”,“木卫二”的名字叫“Europa”。石院士的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淼:李老师是科学家里面最早开博客的,他现在已不在科学网上写博文了,但他停博的那篇博文就有2万多的点击,停了一年半的博,他的博客在总排行榜上仍高居第38位,总点击量近50万,可见如何了得。我刚到《科技导报》时,他给我们写过几篇有关暗能量和弦论方面的综述,按他自己的说法算是高级科普,后来还帮我们组织过“诺贝尔奖研究成果专题”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年他可能有点不太顺,没再为我们写稿。衷心地祝愿他一切顺心。

刘兵、刘华杰:刘兵和华杰是我在10年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当社长时交的朋友,两人都是极为勤奋、著述颇丰的科技传播和科技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我负责《科技导报》工作后,一直想把科技类学术期刊加入一些人文方面的内容,最初得到了他俩的不少支持。尤其是刘兵,应我之约写过好几篇好文章。2008年,刘兵还为我们刊物输送了一位优秀编辑李娜——刘兵带的硕士毕业生。

杨学祥: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马上决定出版“汶川地震特刊”,并在科学网上征稿,杨老师是第一个响应的。他的应急短文“我们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发表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汶川地震特刊”。

张莹、朱林:这两位科学网博主同时响应并支持“汶川地震特刊”,他们的短文也在那一期刊登。

王德华:我从小在地质队长大,看到王老师的博文“野外科技工作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感到非常亲切,于是,征得他同意,这篇博文刊登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14期“读者之声”栏目。

     臻:马臻博士年轻有为,前途不可估量。他的博文我非常喜欢,我已经向他约了两篇博文,一篇“在美国做博士后”已经在今年第16期《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发表,另一篇“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即将在同一栏目刊载。马臻是一个非常负责且悟性极高的人,他对自己的行文很讲究,经修改后的博文更加完美,也更经得起后人品味、推敲。

    唐常杰:唐老师从照片上看温文尔雅,他的博文“可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题目就很雅致,被我发现后也经任胜利联系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16期发表。

嵇少丞:嵇老师在科学网上卷入过多次论争,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的博文“凭什么让人尊重教授”让我耳目一新。于是,在嵇教授的支持下,这篇点击量很大的博文在《科技导报》今年第16期“科学博客”栏目发表了。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我自作主张把题目改成了比较温和的“是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希望嵇教授予以理解。

  坚:和嵇少丞老师同期发表的另一篇博文,就是徐坚老师写的“自己的名字不应该被别人滥用”(发表在“科技纵横捭阖”栏目)。这篇博文在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屡现的情况下发表,我认为很有现实意义。我和徐老师很有缘,在科学网博客总排行版上,我们两人的名字现在就骠在一起。不过,对于我的“竞争”,徐老师的博文是以一当十,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看来我只能运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战术,才有可能超过他。

方锦清:方老师是我们的老作者,2006年第12期《科技导报》就刊登过他的学术论文“网络科学的理论模型探索及其进展”。最近,我又看中了他一篇有关科学基金申请建议方面的博文,委托任胜利博士向他约来了修改后的稿件。

  铮:王老师可能不认识我,我却记得他。大约是前年夏季,中科院地理所组织过一场有关科学和文化的学术沙龙,我作为嘉宾和媒体双重身份出席了那次讨论会。王老师的直率、犀利和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科技导报》在“学术聚焦”栏目专门报道了那次沙龙的讨论内容,里面自然少不了王老师的发言。

武际可:武老师的科普文章写得巨好。他和我们《科技导报》编辑部主任小齐很熟,小齐曾在武老师手下工作,和我说过武老师的一些传奇和趣事。他的博文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足见文献功力,我约得后发表在今年第10期《科技导报》上。之后,我一直试图在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约类似稿件,但无人肯应允。我找了许多大科学家,他们都说这个题目太难,没法完成。我自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也很有意义,如果能做成系列文章发表,效果一定很好。博友们谁肯帮我这个忙,我将感激不尽。

刘明亮:刘老师的博文“澳大利亚坝归来谈创新与找矿”是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用于《科技导报》的第一篇文章。刘老师好像不爱交往,文章发表后,我看他在长沙一所高校任教,自认为是老乡,给他留言套近乎,没有被搭理。

杨延丽:小杨是华中农业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必现在已经在中科院过程所开始读研究生了。她这么年轻,可博文却非常老到,实在是难得。她那篇“不要满足于做technician被我相中后,自然也逃不掉被收进《科技导报》第16期“读者之声”栏目。

周家喜:周博士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年轻学者,我向他约干细胞方面的论文稿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导师和其他研究组的信息。很感动。

陈绥阳、左正伟:他们两人的博文也即将在《科技导报》发表。

科学网博友太多,一些平时不太爱露头的博友或许与《科技导报》颇有缘分,我又没有发现,这里也没点到,还望你们多多海涵。最好请你们在此留言告诉我一声,让我一同向支持我工作、关心和帮助《科技导报》成长的所有博友道一声谢,问一声好。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博友。

感谢科学网,为我提供了如此多的方便。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7-255998.html

上一篇:树的舞蹈
下一篇:却道天凉好个秋

30 杨正瓴 武夷山 赵星 王铮 杨学祥 张志东 王晓明 王桂颖 毛飞跃 朱林 任胜利 陈龙珠 陈儒军 陈绥阳 胡业生 王德华 王号 杨秀海 周春雷 徐坚 陈国文 马臻 唐小卿 魏东平 苗元华 柳东阳 王力 苏金燕 马志飞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