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
武夷山:我和武老师认识比较早,但真正密切交往还是2007年下半年请他主持《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栏目之后。武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涉猎广泛,而且人品非常好,讲信用,守时间,重诺言。每次他都会提前几天在约定的时间交稿,他的文字基本不用修改,字数也控制得很好。对于我和主编冯长根教授给出的命题作文,他也尽可能地支持、配合。武老师为这个栏目奉献了许多美文,我希望他长期主持下去,但2008年下半年他感到身体不适,提出请辞,并非常负责地推荐了后任主持人。尽管退出了主持人的位置,但武老师还是经常为“科技纵横捭阖”栏目撰稿。我和武老师君子之交淡如水,没事从不打电话,只要打电话,一定有收获。
任胜利:任博士是科技期刊界的“大腕”,可谓德才兼备,我特别欣赏他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处事低调的风格。他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工作,从事的又是科技期刊编辑和研究,2008年我把《科技导报》欲开设“科技基金申请漫谈”栏目的想法和他交谈后,立刻得到了他的相应和支持。我也“死皮赖脸”地缠上了他来主持这个栏目。任胜利确实够朋友,这个栏目2009年开设后没有再让我操一点心。
王飞跃:王飞跃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副所长、研究员,也是引进的大“海龟”,他既是《科技导报》的编委,又是我们刊物的老作者。飞跃兄思想飞跃,文思泉涌,给我们投的学术论文常能引起读者和科技媒体的关注。我请他做《科技导报》2009年下半年开设的“科学博客”栏目主持人,自认为最合适,他为人痛快,毫不犹疑就答应了。他出手的前两篇博文“会议还是期刊,这也是个问题?”和“申办IJCAI记事”在科学网上的点击次数都接近7000。
何毓琦:何院士是科学网上的“巨无霸”之一。作为华裔科学家,他看待科学技术问题的视角很独特,我也一直关注他的文章。2008年,我特意让编辑部的英文编辑黄永明(现已被《南方周末》挖走)与何老联系,约得他的大作“科学为何保守”,翻译后在当年第13期《科技导报》刊载。最近,王飞跃又向何老约了一篇“科学博客”栏目的文章,即将在我刊发表。
郝柏林:郝院士是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大科学家,我没有和他见过面,不少人和我说他不好打交道,但仅仅通过电子邮件我竟然就约得他为《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写文章。他的大作“老老实实做研究”发表在我刊2006年第1期。其实,人与人之间只要以诚相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打交道的。我以后会专门写博文谈向院士约稿的经历,这里暂不赘述。
石耀霖:石院士给《科技导报》投过好几篇学术论文,今年就发表过他和别人合作的一篇有关地震研究的论文。2004年第4期的《科技导报》封面刊登了一幅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我把木星的卫星“爱莪(Io)”误作“木卫二”,后来接到石老师的来信,专门指出“爱莪(Io)”应该是“木卫一”,“木卫二”的名字叫“Europa”。石院士的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李 淼:李老师是科学家里面最早开博客的,他现在已不在科学网上写博文了,但他停博的那篇博文就有2万多的点击,停了一年半的博,他的博客在总排行榜上仍高居第38位,总点击量近50万,可见如何了得。我刚到《科技导报》时,他给我们写过几篇有关暗能量和弦论方面的综述,按他自己的说法算是高级科普,后来还帮我们组织过“诺贝尔奖研究成果专题”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年他可能有点不太顺,没再为我们写稿。衷心地祝愿他一切顺心。
刘兵、刘华杰:刘兵和华杰是我在10年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当社长时交的朋友,两人都是极为勤奋、著述颇丰的科技传播和科技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我负责《科技导报》工作后,一直想把科技类学术期刊加入一些人文方面的内容,最初得到了他俩的不少支持。尤其是刘兵,应我之约写过好几篇好文章。2008年,刘兵还为我们刊物输送了一位优秀编辑李娜——刘兵带的硕士毕业生。
杨学祥: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马上决定出版“汶川地震特刊”,并在科学网上征稿,杨老师是第一个响应的。他的应急短文“我们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发表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汶川地震特刊”。
张莹、朱林:这两位科学网博主同时响应并支持“汶川地震特刊”,他们的短文也在那一期刊登。
王德华:我从小在地质队长大,看到王老师的博文“野外科技工作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感到非常亲切,于是,征得他同意,这篇博文刊登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14期“读者之声”栏目。
马 臻:马臻博士年轻有为,前途不可估量。他的博文我非常喜欢,我已经向他约了两篇博文,一篇“在美国做博士后”已经在今年第16期《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发表,另一篇“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即将在同一栏目刊载。马臻是一个非常负责且悟性极高的人,他对自己的行文很讲究,经修改后的博文更加完美,也更经得起后人品味、推敲。
唐常杰:唐老师从照片上看温文尔雅,他的博文“可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题目就很雅致,被我发现后也经任胜利联系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16期发表。
嵇少丞:嵇老师在科学网上卷入过多次论争,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的博文“凭什么让人尊重教授”让我耳目一新。于是,在嵇教授的支持下,这篇点击量很大的博文在《科技导报》今年第16期“科学博客”栏目发表了。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我自作主张把题目改成了比较温和的“是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希望嵇教授予以理解。
徐 坚:和嵇少丞老师同期发表的另一篇博文,就是徐坚老师写的“自己的名字不应该被别人滥用”(发表在“科技纵横捭阖”栏目)。这篇博文在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屡现的情况下发表,我认为很有现实意义。我和徐老师很有缘,在科学网博客总排行版上,我们两人的名字现在就骠在一起。不过,对于我的“竞争”,徐老师的博文是以一当十,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看来我只能运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战术,才有可能超过他。
方锦清:方老师是我们的老作者,2006年第12期《科技导报》就刊登过他的学术论文“网络科学的理论模型探索及其进展”。最近,我又看中了他一篇有关科学基金申请建议方面的博文,委托任胜利博士向他约来了修改后的稿件。
王 铮:王老师可能不认识我,我却记得他。大约是前年夏季,中科院地理所组织过一场有关科学和文化的学术沙龙,我作为嘉宾和媒体双重身份出席了那次讨论会。王老师的直率、犀利和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科技导报》在“学术聚焦”栏目专门报道了那次沙龙的讨论内容,里面自然少不了王老师的发言。
武际可:武老师的科普文章写得巨好。他和我们《科技导报》编辑部主任小齐很熟,小齐曾在武老师手下工作,和我说过武老师的一些传奇和趣事。他的博文“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足见文献功力,我约得后发表在今年第10期《科技导报》上。之后,我一直试图在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约类似稿件,但无人肯应允。我找了许多大科学家,他们都说这个题目太难,没法完成。我自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也很有意义,如果能做成系列文章发表,效果一定很好。博友们谁肯帮我这个忙,我将感激不尽。
刘明亮:刘老师的博文“澳大利亚坝归来谈创新与找矿”是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用于《科技导报》的第一篇文章。刘老师好像不爱交往,文章发表后,我看他在长沙一所高校任教,自认为是老乡,给他留言套近乎,没有被搭理。
杨延丽:小杨是华中农业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必现在已经在中科院过程所开始读研究生了。她这么年轻,可博文却非常老到,实在是难得。她那篇“不要满足于做technician”被我相中后,自然也逃不掉被收进《科技导报》第16期“读者之声”栏目。
周家喜:周博士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年轻学者,我向他约干细胞方面的论文稿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导师和其他研究组的信息。很感动。
陈绥阳、左正伟:他们两人的博文也即将在《科技导报》发表。
科学网博友太多,一些平时不太爱露头的博友或许与《科技导报》颇有缘分,我又没有发现,这里也没点到,还望你们多多海涵。最好请你们在此留言告诉我一声,让我一同向支持我工作、关心和帮助《科技导报》成长的所有博友道一声谢,问一声好。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博友。
感谢科学网,为我提供了如此多的方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3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