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鸩止渴”与猛禽蛇雕
——《科技导报》2008年第14期封面文字
蛇雕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我国古人称之为“鸩”。古人认为,鸩由于多吃剧毒的蛇类,因而是一种有毒的鸟,将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人们由此引出了“饮鸩止渴”这个成语,并用它来比喻只顾眼前,不虑后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中也有“鸩”条,并记载其毛有大毒,入五脏,烂杀人。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
蛇雕属猛禽,原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留鸟。它体形中等,形象威武,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常在高空翱翔或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叫声凄凉,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
蛇雕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像一片片小盾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够抵挡蛇的毒牙的进攻;它身体上宽大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也能阻挡蛇的进攻;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因此,当蛇被蛇雕擒获之后,通常很难再进行反击,只能坐以待毙。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很多体型较大的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翻滚,扭动,用还能活动的身体企图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则不慌不忙,一边继续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不放,一边不时地甩动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体力渐渐不支,逐渐失去反抗能力时,蛇雕才开始从容吞食它。
蛇雕将蛇吞入之后,往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同时做出一个十分古怪的动作: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地挺胸、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就像人在进食的时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样。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民间多认为这是蛇雕因为获得了美味的食物,而向太阳神进行顶礼膜拜。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事实上,蛇雕这样做是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没有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体的活动,同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被蛇体噎住而窒息。
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占用,其实也无异于“饮鸩止渴”。蛇雕原本是一种常见的禽类,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如今已十分罕见。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界和动物和谐相处,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期《科技导报》为此专门刊登了一组濒临灭绝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论文,并专门约请著名野生动物学专家马建章院士撰文“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以期深入探讨相关领域的有关学术问题,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
本期封面图片为猛禽蛇雕照片,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李湘涛研究员提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8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