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暗物质系列作品208。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描述电子高速运动的量子行为的方程式。狄拉克发现他的方程对于带负电的电子都非常有效,但是方程也适用于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他称之为正电子。这种反电子在许多方面与电子相似:它有相同的质量和量子特性,只有电荷相反。
1951年,施温格成功地描述了在静态均匀电场中的电子对的产生过程。之后,科学家已经采用各种方法将施温格的静态空间均匀电场扩展为空间和时间依赖的场,并计算出超强电场在“真空”中电离出电子对的概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
正电子、负质子等粒子被认为是反物质,这些反物质与对应的物质结合而彻底消失。反物质被认为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
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迄今,已经有数十种方法可以撕破真空,这样就会冒出反物质。
为什么会无中生有,凭空产生质量、电荷?
根据实验对真空的认识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真空不空,受激发的真空会产生粒子。真空不应该具有动力学特性,例如:质量、惯性等,这些特性是空间散布着隐身的场态粒子所具有的。真空也不应该具有任何基本粒子的性质。例如:有电荷,自旋等性质。这些特性也是真空中所散布的场态粒子所具有的。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显态粒子,而大量场态粒子无法被看到。场态粒子包括所有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是一种对称粒子。显态粒子是除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以外的其他所有非对称粒子。场态粒子是量子场论的研究对象与物质基础。
所有的显态粒子都沉浸在场态粒子的海洋中。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诱导震荡并通过交换虚拟粒子交换能量。
根据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不同的暗物质粒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电离成不同的正反粒子对,而正反粒子对一旦相遇就结合为暗物质而消失不见。
正反粒子对产生与湮灭本质上是对称性破缺与恢复的不断循环过程:正反粒子对产生与湮灭是对称性破缺与对称性恢复的不断循环过程。
实际上,正反粒子结合,并不是湮灭了,而是隐身了。正电子、反质子一旦遇到电子、质子就是结合隐身,巨大的电势能转化为电磁能释放,进而隐身为场态粒子。因此反粒子根本无法保存。一旦正反粒子结合隐身后,只能用强大的能量电离场态粒子,才能使反物质现身。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第二版-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LCHbFyFGVZ_PLOQmqSmIg?pwd=tyrk
提取码:tyrk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提取码:cxkq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3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