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申请制要与淘汰制挂钩

已有 3418 次阅读 2012-2-10 10:44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博士, 高等教育, 排头兵, 中国教育报, 受益人

原文刊载于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版,版权归其所有,出于非商业目的转载:
 
申请制要与淘汰制挂钩
 
作者:陶涛
 
【编者按】申请制本身并不能明显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所以必须要和淘汰制组合使用。申请制是排头兵, 淘汰制是保驾护航的, 都很重要。
 
 
博士质量社会广泛关注。在我看来,最近的一些变化,比如清华北大的“申请制”,比如“复旦一小步”,让人亦喜亦忧。这些变化之所以可喜,是因为它们让人们看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但是,可能之忧也同时存在。有人跳出来说,清华申请制读博的第一受益人是翁帆, 虽然是戏谑之言, 但是也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公平性的担忧。更严重的是博士官员化的问题,以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放羊”的问题。
 
 
由此可见,质量问题仍然前途未卜。申请制是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这个规则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 就是想招一些有培养潜质但考试能力未必很强的候选者。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些瑕疵。我想,只要这个游戏规则本身没有问题,实行过程以后会有所改善的。比如,要求申请者提供论文材料、导师推荐信等。这些工作可以做得再细一点。以后还要考虑到网络化的问题。考生可以用同一材料投几个高校, 可以得到几个offer(录取通知), 让学生有选择。导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招生工作。申请制同我们一贯用的考试制相比, 两者各有优劣。只是申请制更人性化一点, 更民主一点, 不是一刀切, 但麻烦也在于这些方面。申请制也会有招错学生的可能。
 
 
申请制只是针对招生的问题。实际上, 谈及博士质量, “进” 的问题和“出” 的问题, 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当然, 还有一个“中” 的问题, 即中间培养过程的问题。先说“出” 的问题。这主要依靠各个学校的毕业要求和导师的意见。要有淘汰机制, 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以前为什么没有? 主要是怕培养上的浪费。其实, 这多虑了, 没有淘汰机制会造成更多、更大的浪费。博士培养中不引入淘汰机制, 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就很难保证。
 
我认为, 我们必须要做到“宽进严出”。但宽进并不是我们疯狂扩招的理由,宽进不是什么人来我们都要, 而是在申请制的基础上, 我们不要过多苛求准入条件, 如必须要发多少论文、必须要得多少奖。过于关注一些表格与条条框框, 这与宽进是背道而驰的。
 

最重要的是“中” 的问题。因为申请制本身并不能明显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所以必须要和淘汰制组合使用。一般学校很少有淘汰, 有的话, 主要是靠最长学习年限来清退一些博士生, 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出校, 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导师负责, 导师也是淘汰制的主要执行者。所以我认为, 提高博士质量的前提是提高博导质量。
 

从整体来看, 淘汰制非常必要, 但是实行起来有若干问题。比如, 导师为了自己的名声, 一般不会清理门户。有什么驱动力保障这一游戏规则? 很多学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 但是这些往往都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导师希望多一点学生来干活, 哪怕他是不合格的, 也不愿意清退, 那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也会存在后悔读博的问题, 我们也要有正常的机制让他们退下来。
 
 
如果进行淘汰, 应该是宜早不宜迟。一般将第一学期设定为考察期, 根据考察期的表现再决定去留。导师没有驱动力怎么办? 这主要依靠学术委员会的规范和导师自律。如果学生想休学或者退学, 也可以在考察期内向导师和相关部门提出, 进入淘汰程序。
 

申请制是排头兵, 淘汰制是保驾护航的, 都很重要。但是比较而言, 淘汰制比申请制更重要。不管是申请制也好, 还是淘汰制也罢, 表面上看, 我们好像是在限制学生。但实际上, 我们是在限制导师,尤其是在还没有一整套游戏规则来限制导师的不端行为的情况下。在淘汰制下, 学生自己可以选择退出, 这样, 在解放了导师的前提下, 也解放了学生。
 

实际上, 当前存在博士招生的两难:一方面是高资质生源荒, 另一方面是低资质生源爆满, 这主要是我们的整体布局不平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也是我们生源结构的问题。按照原来的评价体系, 潜力一般的学生较多, 潜力中等以上的较少。在申请制下, 有可能把社会上, 或者官场上的人群引进来。我们的政策制定必须要关注这一点, 并且保证这个趋势不被扩大化, 为此, 淘汰制显得尤为重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138-535995.html

上一篇:导师与研究生:与辞退和离开无关
下一篇:28th化学年会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